《河南日报》(2024年12月04日第 04 版)
□于娇燕
“管线改造后,现在随时都有水,水压稳定,水质也很好,我们用水方便多了。”11月30日下午,新密市来集镇赵沟村巩家台的尚浩然难掩喜悦地告诉来访者。
这是一次暗访。当天,在调研完我省重点水利工程返程的途中,牵挂着赵沟村村民吃水问题,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通过“四不两直”方式,径直来到该村暗访。
赵沟村的供水工程建设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早期农村自来水工程,覆盖该村723户2100余人。今年5月以来,有村民反映该村供水问题。省水利厅立即对郑州市水利局下发“一事一单”,要求尽快核实整改。新密城市供水中心随即对管道漏损点全面排查修复,优化改造供水管线。整改结果究竟如何,群众的认可就是最好的答案。
坚持问题导向办好民生实事
今年以来,省水利厅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为契机,深入开展农村供水问题排查整改。畅通反映渠道,安排专人对监督电话进行全覆盖抽查,在全省范围实行农村供水限时服务承诺制,接到用户反映问题后2小时内答复;不能当时处理的,务必在24小时内予以明确答复。同时,实行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办理、销号、回访闭环处理机制,系统梳理各渠道反映问题,“一事一单”及时转办相关市县,并对反映人进行回访,确保问题整改成效。
多渠道发现问题,多举措解决问题,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让群众可感可及,农村饮水问题监督举报数量较去年同期下降33.3%,群众满意率不断提升。
立足“当下改”推动“长久治”
省水利厅始终坚持在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护、群众反映问题处理上出实招、求实效,坚决守牢饮水安全底线,推动农村饮水安全向农村供水保障转变。
积极推进出台《河南省农村供水管理办法》,为农村供水管理提供法律依据。
印发《河南省农村供水工程标准化管理指导手册(试行)》,指导市县逐项对照,查漏补缺,确保标准化管理各项要求落实到供水工程生产运营全过程、全流程。
健全责任体系,全省有农村供水工程管理任务的148个县(市、区)全面建立工程名录,落实农村饮水安全政府主体责任、水行政主管部门行业监管责任、供水单位运行管理责任“三个责任”,并在供水工程现场进行公示;单村联村工程将责任向乡镇政府、村委会延伸。
“通过组织骨干力量,对农村饮水问题整改情况、问题办理机制落实情况、动态监测和风险防控机制健全完善情况进行调研核查,坚持举一反三,督促各地推进各项制度落地见效。”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霍继伟介绍。
完善体制机制破解供水难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
农村供水事关民生福祉,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大事之一。受制于水源、地形条件,全省规模化供水工程覆盖人口比例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近年来,全省水利系统大力完善农村供水工程体系,强化水源保护,提升农村供水水质,全力推进农村供水“工程规模化、建管市场化、水源地表化、城乡一体化”,截至目前,全省94个县(市、区)开展农村供水“四化”工作,已累计落实资金321.65亿元,完成投资282.88亿元;开工建设水厂136处,完成64处,铺设村头以上管网8507千米,铺设村内管网18220千米。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喝上了放心水、优质水。
省水利厅坚持标本兼治,紧盯农村供水薄弱环节,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供水保障不稳定的问题,编制了《河南省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规划》。该规划结合省市县水网建设,依托大水源、建设大水网、接入大管网,在大型引调水工程沿线和大中型水库周边地区,优先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对城市供水管网难以延伸覆盖的地区,按照“建大、并中、减小”的原则,大力发展集中供水规模化,统筹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两区六域”总体布局。预计到2027年年底,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规模化率达到80%,水质达到当地县城供水水质的水平,全面实现县域统管。
“对豫南、豫西、豫北的山丘区等近期无法纳入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规模化的地区,因地制宜推进小型供水工程规范化建设和改造,规范管理和服务机制,确保不落一户一人。”申季维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