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点
中国水利报:古都披新绿--河南洛阳市水土保持见成效

发布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3-09-13

点击数:


  中国水利报 2023年9月13日 第5410期

  本报记者 李乐乐 彭可 通讯员 刘文博

  初秋时节,站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城北50公里的神鳌岭上,占地1168亩的华洋生态科技园尽收眼底。园内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郁郁葱葱,满山翠绿。

  然而,从前这里却是“寸草难发生砾石”。地表几乎是需要几亿年才能风化为土壤的成土母质,除去一些荆类和蒿类植被,这里再难见到其他植被,水土流失严重。

  洛阳市近年来先后实施多个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让古都披新绿,荒山换新颜。

  协力治水土 荒山披绿装

  洛阳境内黄河流域面积1.2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4689平方公里,处于国家和省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

  2003年,神鳌岭附近群众响应“保护母亲河行动”“再造秀美山川”的号召,从小树苗、小花种起,采取穴状整地、抽槽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举措,对土壤肥力不足的地方进行换土种树,通过精心管理,确保种植一片、成活一片。

  截至目前,当地共种植120余种30多万株苗木、10余万棵花草,籽播造林20吨,形成了以油松、雪松、大叶女贞等生态树种为主,以中华红蜜、金太阳杏等经济林为辅的生态园林体系,荒山造林树木平均成活率超过90%。

  洛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宇飞介绍,经过多年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截至2022年年底,当地累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7300余平方公里,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出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治理小流域 发展新产业

  洛阳市近年来紧紧围绕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发展定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推行水土流失立体化治理模式。

  在洛阳西部的宜阳县香鹿山镇赵老屯村,当地通过实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梯田,发展了耐旱、耐寒的迷迭香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年利润达800万元。“千年赵老屯民俗兴村,万亩迷迭香产业富民”,每年来到此地旅游的人数达到20多万。昔日人口外流的“空心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明星村”。

  “我们通过深入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将水土流失防治与生态农业、水美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同步推进坡耕地、小流域治理及淤地坝除险加固等工程建设,‘十三五’以来创建沟域经济带53条,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洛阳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朱彦宝介绍。

  数据显示,全市先后实施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1个,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4平方公里,完成投资8936.42万元;建设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11个,改造坡耕地4.9万亩,完成投资9800万元;除险加固淤地坝40座,新建淤地坝3座,完成投资4617.18万元。

  破资金困境 聚发展合力

  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需要大笔资金投入,钱从哪里来?洛阳市破解水土流失治理项目资金瓶颈,在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治理,形成融合发力的投入格局。

  洛阳市积极整合小农水、移民后期扶持等项目资金向项目区倾斜。自2016年以来,全市共整合资金超140亿元。同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将荒山、荒坡面向社会承包、租赁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治理。政府相关部门在规划设计、林木配置、标准化管理等方面给予技术指导,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支持帮助,在项目经费上给予倾斜。

  “全市近年来共吸引近60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水土流失治理,建设各类水利工程86项,受益人口35万余人。”朱彦宝说。

  如今的洛阳,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城市”,栾川县也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我们将紧紧抓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机遇,进一步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抓好小流域治理、坡改梯、淤地坝除险加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等,用实际行动护佑母亲河永葆生机。”关宇飞说。

       中国水利报:古都披新绿--河南洛阳市水土保持见成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