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失效时间
发文机关 河南省水利厅 成文日期 2025年6月30日
标  题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133106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文字号 豫水计函〔2025〕39号 发布时间 2025年08月21日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1331064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单位:办公室(审计处)

时间:2025-08-21

点击数: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1331064号提案答复的函


尊敬的刘北京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商丘为龙头加快带动黄淮四市协同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为支持黄淮四市协同发展,省水利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采取措施,指导有关市县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区域水利建设方面。一是逐步完善黄淮四市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坚持节水优先、量水而行、开源节流并重,在深度节水控水前提下,加快实施一批水资源调配工程。建成了引江济淮工程(河南段)及配套工程,实施了三义寨灌区、虞城县石庄水库灌区、柘城县李滩灌区、泌阳县宋家场灌区、西华县黄桥灌区、潢川县双轮河灌区等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对黄河故道上的任庄、林七等水库进行了清淤扩容。二是不断提升黄淮四市的防洪减灾能力,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救灾理念,强化调度管理,加快构建由水库、河道等工程组成的现代防洪工程体系。先后开工建设了袁湾、邢河、东方河、白果冲等水库,实施了睢阳区大沙河包公庙闸、虞城县包河王楼闸、柘城县伯岗闸、固始县卢大街闸、鹿邑县白沟河张庄闸等一批节制闸的除险加固工程以及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三是构建河湖生态系统保护治理体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因地制宜、加强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地下水治理与保护等。建成罗山县小潢河等国家级幸福河湖,推动省级美丽幸福河湖保护与建设,开展全水系全域美丽幸福河湖试点。同时为支持黄淮四市经济社会的发展,结合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和河南省防洪规划修编,谋划了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大别山临淮灌区、西大岗灌区、豫东沙河灌区、豫南淮汝灌区、长台关水利枢纽工程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为后期的实施奠定基础。

(二)区域协调发展方面。支持商丘立足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积极对接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加强与信阳、驻马店、周口等城市间对接合作,带动黄淮四市高质量协同发展。一是加快构建协调联动的城镇发展格局,支持商丘、周口谋划实施跨区域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加快豫商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等级开放平台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粤港澳等先进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豫东城镇协同发展区。二是深入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沿淮五省建立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议制度,包括商丘、信阳、驻马店、周口在内的五省29市(县)建立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制度,成立生态环保、水利专委会和卫生健康、文旅旅游、港口、会展等一系列行业联盟。三是支持商丘积极参与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围绕多式联运物流服务平台共建共用、警务一体化协同发展、深化体育协同发展合作等领域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进一步拓展了商丘对外合作空间,提升了区域合作水平。

(三)文化“软实力”培育方面。推动以商丘为龙头的黄淮地区文化传承发展,以文化软实力培育黄淮四市区域竞争力。一是集聚科研优势,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发展新高地。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建立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基地,组建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等高端平台,形成多学科协同交叉的黄淮文化研究体系,推动黄河文化研究取得开创性成果。二是加强传承弘扬,推动黄河文化进校园。持续推进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河南大学自主设置黄河学交叉学科博士点,开设了河南省精品视频公开课和在线公开课程黄河学,创建了黄河文明中心科研协同育人计划本科实验班;郑州大学与省政府港澳办共同举办迎中秋 庆国庆 享文化港澳青年探访黄河文化主题活动。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学实践教育活动,沿黄9省(区)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研学联盟。联合省文旅厅等十部门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实施方案》,召开了全省黄河文化研学旅行会议,推进黄河文化研学活动,打造研学实践精品课程和精品线路。三是举办高层次论坛,扩大黄淮文化的影响力。发挥地缘和区位优势,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引导高校社科研究平台主动开展黄河文化合作交流,举办高端论坛,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仅2024年,省内各有关高校举办了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中原语言与黄河文明高层论坛”“2024黄河生态水文论坛等高层次学术论坛14场,深入挖掘黄河文明的时代价值,不断提高我省黄河文化的影响力。

(四)文化旅游创新发展方面。一是推动非遗数字化工作。做好河南非遗一张图数字化建设,完成125个国家级项目、160名国家级传承人、1030个省级项目、1147名省级传承人信息录入工作,实现项目、传承人的知识图谱呈现。二是实施非遗点亮计划。累计落地140个非遗创意空间和149项文创产品,2024年开展非遗进乡村、进景区、进民宿进街区,重点打造好只有河南、清明上河园等非遗进景区项目,郑州平等街、洛阳洛邑古城等非遗进街区项目。三是推动非遗工坊建设。鼓励工坊依托非遗项目带动民众就业增收、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开展乡村旅游等。商丘市画虎促发展,文化助振兴”“非遗拧出幸福结,麻花庄里喜事多”“非遗传承小梨妹,振兴梨乡新农人’”“依托小葫芦,念好致富经’”入选河南省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文化和旅游厅持续支持以商丘为龙头的黄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豫东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目前,省发展改革委正在对工程可研报告进行审查,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指导地市尽快开展惠济河、沙颍河、洪汝河、沿淮洼地等排涝项目前期工作,为争取国家资金做好准备。二是支持商丘、周口依托战略通道和水运等优势,培育壮大绿色食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共同参与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合作。三是推动商丘、信阳、驻马店、周口等沿淮城市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在政策协同、项目合作、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更多实质性成果加强与江苏、安徽、山东省的对接沟通,建立健全常态化、高效化的工作机制,共同研究谋划苏皖鲁豫省际交界地区重点合作事项。四是继续在黄淮四市推动非遗工坊建设、实施非遗点亮计划,让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非遗数字化,提升非遗的传播力,让非遗在促进黄淮四市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感谢您对河南水利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2025年6月30日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