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失效时间 | ||
发文机关 | 河南省水利厅 | 成文日期 | 2025年6月23日 |
标 题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1330890号提案答复的函 | ||
发文字号 | 豫水资函〔2025〕50号 | 发布时间 | 2025年08月21日 |
关于政协第十三届河南省委员会第三次会议
第1330890号提案答复的函
民革河南省委会:
贵单位提出的“关于加快推动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利用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快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工业、农业、城镇生活等领域节水行动,聚焦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利用,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关于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强化政策保障。提请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实施方案》,出台《河南省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行动方案》《河南省关于全面推行城镇供排水一体化的指导意见》,组织各地深入开展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提升4项专项行动,探索建立供排水一体化模式,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编制《河南省“十四五”城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及利用发展规划》《河南省城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明确“十四五”期间主要目标和各项工作任务,指导各地科学谋划实施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二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管理。督促现有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地区,结合现状污水处理设施实际,加快规划新建污水处理厂或对原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容改造,尽快解决污水处理能力不足问题。2024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新改扩建城镇污水处理厂10座,新增处理规模32.5万吨/日。开展生活污水处理运营单位“双随机、一公开”监督检查,督促指导污水处理运营单位完善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做好设备维护保养、建立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出水水质稳定达标。三是推进管网建设改造。编制城市污水系统专项体检技术导则、城市污水管网提升改造方案编制指南,指导各地持续开展城市排水管网排查检测,加快推进雨污混错接改造,因地制宜推进雨污分流改造,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提高污水管网收集效能。2024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新建改造污水管网305公里。四是持续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积极推进乡镇政府驻地等重点区域污水治理,指导各地加快构建“县级政府主导、法人主体建设运维、部门监管、村民参与”的治理体系,初步统计,全省黄河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49.8%(范围为沿黄九市一区)。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清单动态更新,全省黄河流域纳入国家监管的农村黑臭水体133条,已完成治理116条(范围为沿黄九市一区)。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累计完成农村环境整治行政村7000多个(范围为沿黄九市一区),涌现出开封兰考县张庄村、安阳林州市石板岩村等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二、关于发展节水灌溉及水肥一体化规模种植产业
一是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发挥节水协调机制作用,制定协调机制工作要点,明确协调机制成员单位任务分工,加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大力发展节水灌溉,统筹推进农业节水增效。近年来,在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粮食产量逐年稳步增加,2024年全省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29,居于全国前列。二是推动成立农业节水领域省级创新平台。鼓励节水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节水产业融合发展。2024年推动成立河南省节水灌溉及智慧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着力突破农业节水增效、智慧节水管理等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三是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依托农业农村部旱作节水、节水增粮增效、节水增粮推进县建设等项目,探索在小麦、玉米、蔬菜、果树等多种作物上集成滴(喷)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在全省大面积推广小麦一玉米轮作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较常规水肥管理模式亩节水100m³以上、亩增产10%以上。不断健全覆盖粮食核心区的墒情监测网络,全省监测点650个,充分发挥墒情监测网络作用,发展测墒灌溉、科学灌溉,准确指导农业生产用水,提高地表水利用率,真正做到了节水节肥、增产增地、提质增效。
三、关于推广农业节水新技术新产品
一是优化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以小麦、玉米为主,兼顾小杂粮、花生等其他大田作物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平原井灌区推广抗旱节水品种,测墒滴灌和“三水”改“两水”节水灌溉制度;重点在豫西、豫西南及豫北山地丘陵区引导农民开展适应性种植,推广谷子、红薯等耐旱作物,特别是豫谷35、豫谷28等高产耐旱谷子品种,商薯19、普薯32等优质高产耐旱红薯品种。实现节水高效相统一,红薯面积由2019年的169万亩增加到 2024年的302万亩。二是创建农业节水灌溉试点。将农业节水与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工程建设,统筹布局灌排体系,已建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试点,示范区的生产经营者广泛应用管灌、喷灌、微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模式,管灌平均亩均节水20%左右,喷灌亩均节水30%左右,微灌亩均节水40%左右,水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成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2015年0.63提高到了0.679,平均可节水30%,对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关于提升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率
一是积极推进区域再生水利用配置试点城市建设。“十四五”期间,为更好地缓解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指导协助郑州、开封、洛阳、鹤壁4市先后入选全国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4个试点市围绕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建设任务,累计谋划重点工程项目44个。其中,郑州市共谋划项目13个,目前已建成8个,正在实施5个;开封市共谋划项目6个,目前已建成2个,其他项目正在实施;洛阳市共谋划项目11个,目前已建成3个、正在建设3个、前期工作5个;鹤壁市共谋划工程项目14个,目前已建成6个、正在建设6个、前期工作2个。二是强化再生水利用。将再生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河南省节约用水条例》《河南省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从法律层面为再生水利用提供支撑。印发《河南省城市污水工程专项规划编制纲要》,指导各地科学编制再生水利用规划。郑州、开封、焦作、三门峡、安阳、信阳等6个城市入选为再生水利用三年行动重点城市,入选数量全国最多。6个城市将着力提升再生水利用能力,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2024年以来,黄河流域城市新建再生水利用设施4座,新增再生水利用规模约24.4万吨/日,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五、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提高污水收集处理效能。优化城市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布局,推动污水管网互联互通和污水处理厂际联调,加快补齐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缺口。完善污水管网周期性排查检测机制,优化排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功能,实施管网分片区系统化整治,推动年底前城市建成区实现“三消除”。以农村生活污水和黑臭水体治理为抓手,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为核心,因地制宜推动乡村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建设,持续开展监督性监测,推动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稳定运行。二是深入实施农业农村领域节水增效行动。持续优化黄河流域农业种植用水结构,以控水倒逼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扩大低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培育推广耐旱品种,改进耕作栽培制度,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推广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因地制宜,探索推广测墒灌溉、蓄水保墒、抗旱抗逆等绿色提质增效技术,科学调节农作物用水比例,提高抗旱节水能力。加快建设全省墒情监测体系,完善覆盖粮食主产区的监测网络,强化墒情监测工作基础,提升自动监测技术水平。推进大中型灌区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开展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加强完善田间节水工程,充分挖掘水利工程的调蓄能力和供水潜力,打通水网“最后一公里”,切实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三是着力提升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率。推动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鼓励各城市按需定供、“一水多用”,系统规划建设污水再生利用设施,推动城市生态景观、工业生产、环卫绿化等优先使用再生水,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加强项目谋划实施,抢抓国家“两重”“两新”政策机遇,指导黄河流域沿线城市针对市政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做好项目谋划储备,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同时,督促已获得资金支持的项目加快实施,尽早发挥效能。督促指导郑州、开封、洛阳、鹤壁4市结合试点方案,统筹项目内容和建设时序,强化资金政策保障,深化部门协作联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总结试点经验,为推进全省再生水循环利用提供借鉴。
感谢您对我省黄河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利用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2025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