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中心主任、书记 戚世森
安全生产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直接体现。今年6月是第24个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作为河南省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的“守门人”,我们必须以更高站位、更严标准、更实举措,扛牢安全生产监督责任,为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现结合我省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监督实践,谈三点思考与实践路径。
一、提高政治站位,以思想引领锚定安全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是做好新时代安全生产工作的根本遵循。今年以来,我们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始终把“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统筹发展和安全”等核心要求贯穿监督工作全过程。
深学细悟强认识,让“两个至上”融入血脉。安全生产无小事,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2025年上半年,中心党支部先后6次召开专题学习会,逐字逐句研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重点围绕“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安全生产必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等重要论断开展研讨。我们结合河南水利工程中深基坑、高边坡等高危作业场景,深刻反思监督工作中是否存在“重进度轻安全”的倾向;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的重要指示时,我们对照自身监督职责,明确了“不仅要查现场隐患,更要查管理漏洞”的工作方向。通过反复学、深入悟,全体监督人员切实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转化为“宁当‘恶人’、不当‘罪人’”的监督自觉。
以上率下抓传导,让安全责任层层压实。安全生产不是“独角戏”,而是“大合唱”。今年上半年,我们通过党支部委员会、专题会、主题党日活动(如“聚焦新质生产力筑牢质安新防线”主题党日活动),累计传达省委省政府、水利部等上级安全生产文件及会议精神18次,推动参建单位、监督人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例如,在传达水利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通知》时,我们不仅原文学习,更结合河南实际细化要求,要求监督人员到工地必谈安全,到工地必查安全,将上级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真正让安全责任“落地生根”。
形势分析明重点,让监督方向精准聚焦。安全生产监督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必须抓关键、盯重点。今年以来,我们结合不同项目建设阶段特点,每月例会都对安全形势进行分析,聚焦重大危险源管控、重大事故隐患治理等关键环节,动态调整监督重点。例如,3月正值工程施工高峰期,我们重点关注临时用电、临水临边防护等易忽视环节;5月进入汛期,我们将防洪度汛、隧洞防坍塌作为监督核心,对省管在建水利项目逐一排查;6月“安全生产月”启动后,我们又将“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作为主线,通过精准分析、靶向监督,上半年全省水利工程未发生亡人事故,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二、直面短板弱项,以问题导向强化监督实效
当前,我省水利工程安全生产监督仍面临制度体系不完善、专业力量不足等挑战。今年以来,我们坚持“问题倒逼整改、短板推动提升”,重点从四方面破题,切实将监督效能转化为安全保障力。
补制度短板,规范监督流程。制度是监督工作的“指南针”。过去,我们在监督中常遇到“边界不清”的问题:有的项目认为“监督就是挑刺”,对检查抵触;有的监督人员因“标准不明”,存在“不敢查、不会查”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结合3年现场监督实践,编制了水利工程建设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办法,明确“必须干、可以干、不能干”的监督内容清单:必须干的包括项目法人履职、重大危险源管控、隐患整改闭环等7类核心任务;可以干的包括安全培训指导、应急演练评估等3类辅助任务;不能干的包括代替参建单位制定安全方案、直接干预施工进度等4类越位行为。同时,办法中还细化了监督频次标准:对省管工程每年至少1次,推动监督工作从“经验主导”向“制度引领”转变。
强能力建设,锻造专业队伍。监督人员的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监督质量。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后,中心人员编制减少,但监督任务量较改革前翻了一番,且现有监督人员全部由质量监督人员转型,安全业务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我们打出“组合拳”提升队伍能力:一是“领导领学”促提升,由中心领导带头、科级干部主讲,开展“安全业务大讲堂”,今年已举办6期,内容涵盖“六项机制”解读、隧洞施工安全风险防控等,通过“备课-讲课-讨论”深化业务理解;二是“案例教学”提实效,每月例会中选取1-2个典型案例,组织监督人员“图片找问题、文字查依据”,提高了监督人员现场问题发现的能力。
严检查执法,深化隐患治理。监督的目的是消除隐患,而不是“为查而查”。今年上半年,我们累计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29次,覆盖全部省管在建水利项目,印发《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巡查)结果通知书》12份,排查问题隐患178个。检查中,我们坚持“查隐患、找原因、提建议”三位一体,例如,在对某引黄工程的检查中,我们发现“临水临边防护栏高度不足1.2米”的问题后,不仅要求立即整改,还建议参建单位“在防护栏上增设反光标识,提升夜间作业安全性”。通过“检查-反馈-整改-回头看”闭环管理,参建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抓机制落地,提升防控水平。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风险查找、研判、预警、防范、处置、责任机制)是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的重要抓手。过去,部分项目存在“重形式、轻实效”问题,将“六项机制”简单等同于“填表格、挂牌子”。为此,我们重新审视“六项机制”的重大意义,明确其是“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方法论,而非具体操作指南”,并推动其与双预防体系(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深度融合。
三、紧扣“安全生产月”主题,以行动担当护航水利安全
今年“安全生产月”以“查找身边安全隐患”为核心,我们重点推动安全理念从“纸面”落到“地面”。
隐患排查“攻坚行动”,让隐患无处遁形。6月1日,我们制定“安全生产月”实施方案,围绕“深基坑、隧洞、临时用电、防洪度汛”等4类重点领域,组织参建单位开展“全员查隐患”活动。活动中,我们鼓励一线工人“随手拍、即时报”,对隐患照片、位置、描述进行实时上传;对隐患发现及时、整改有效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扬。通过“全员参与、全民监督”,真正让隐患从“被动查”向“主动防”转变。
安全文化“浸润行动”,让安全入脑入心。我们组织“安全进工地、进企业”活动,在工地现场,“VR体验触电事故”等互动形式,普及水利安全知识;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通过“立体化”宣传,安全文化氛围日益浓厚。
安全生产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为水利工程质量安全的“守护者”,我们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事事落实到位”的执行力,持续强化监督效能、提升队伍能力、完善制度体系,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筑牢坚实屏障。我们坚信,只要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把安全责任扛在肩上,把监督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安全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