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水利工程运行保障中心
安全生产是水利事业的生命线,是必须牢牢守住的底线。郑 州市水利工程运行保障中心肩负着市管水库、河道、堤防、水闸、 泵站等关键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重任,点多、线长、面广,风险 源复杂多样。我们必须深刻领悟、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 全生产“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民的生命 为代价”等重要指示精神,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切实履行 “第一责任人”职责,深入推进水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 制”向一线延伸扎根,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水利工程 安全运行提供坚实保障。
一、树牢安全理念,筑牢思想根基。
一是强化“ 红线意识”。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在工程调度、运行维 护、应急抢险等每一个环节,都将安全作为优先考量,坚决摒弃 任何麻痹思想、侥幸心理和形式主义,确保安全生产工作不打折 扣、不搞变通。二是强化法治思维 。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深 刻把握《安全生产法》赋予的职责。将法律要求融入中心各项规 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法治环境。三是培育安 全文化 。通过持续的安全培训、警示教育、应急演练,营造“人 人讲安全、事事为安全、时时想安全、处处要安全”的文化氛围。
鼓励一线职工争当安全“ 吹哨人”,使安全文化渗透到每一个岗 位、每个环节。
二、压实责任链条,构建严密体系。
一是扛牢“ 第一责任”。中心主要负责人必须对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负总责。要亲自研究部署、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 办重大隐患整改、保障安全投入和人员到位。二是落实“一岗双 责 ”。领导班子成员在分管领域同时承担安全生产领导责任。细 化责任清单,明确各自分管领域的具体安全职责,定期研究解决 问题,确保分管领域安全责任有效落实。三是夯实基层责任。各 科室、各运行中心负责人是本部门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必须将 责任层层分解到具体岗位、人员,特别要强化操作人员、巡查人 员的直接责任。通过签订责任书、明确岗位风险告知卡、严格操 作规程等方式,确保“千斤重担人人挑”,防止责任悬空、层层 衰减。
三、深耕“六项机制”打通风险管控“最后一公里”。
一是机制建设标准化 ,让基层“有章可循”。结合中心管理 的水库、堤防、水闸、泵站等工程特点,制定“六项机制”实施 方案和操作指南。将复杂的机制要求转化为一线人员看得懂、记 得住、用得上的具体流程、警示标牌和表单。例如,针对水库巡 查,制定包含必查风险点、信息上报路径的危险源信息表。二是 全员常态化查找隐患。建立“ 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定期评估+鼓 励报告”的多维度风险查找体系。发挥一线人员优势,鼓励主动
查找风险点。运用无人机巡查、在线监测系统等智能化手段辅助 排查风险,提高效率和覆盖面。三是前置风险研判,防患于未然。 建立中心与运行中心联动的风险研判机制。及时上报风险信息, 中心组织专业力量综合研判,分级分类,明确管控主体和措施。 加强雨水情监测系统对自然灾害、工程老化、设备故障等风险的 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直达责任人,赢得防范先机。四是防 范处置实战化 ,筑牢最后防线 。基于风险研判结果,制定针对性 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明确“谁来做、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 突出应急预案实战性,定期组织复杂条件下的演练,检验预案、 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确保应急物资装备随时可用。五是闭环管 理责任,确保机制落地生根。建立水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 机制”全过程台账,实现痕迹管理。将其运行情况作为考核核心 指标。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帮扶,严肃追责机制空转、责任不落 实问题,确保机制在一线扎根见效。
四、强化保障支撑,助推质效提升。
一是加大安全投入与科技赋能。切实保障安全经费,优先用 于重大隐患治理、监测预警能力提升、人员培训演练。积极应用 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提升安全监测预警智能化 水平,为风险精准识别、高效管控提供科技支撑。二是严格考核 机制。建立健全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安全生产在综合考核中 的权重,实行过程与结果并重。严格落实“ 一票否决”制。对事 故和重大隐患坚持“ 四不放过”原则,即原因未查清、责任人未
处理、整改措施未落实、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深入剖析 根源,举一反三,持续改进管理,堵塞漏洞。
遵守《安全生产法》,当好“第一责任人”,是沉甸甸的政 治责任、法律责任和民生责任。郑州市水利工程运行保障中心将 以“ 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化认识,以钉钉子精神落 实安全理念,以铁肩扛牢“ 三管三必须”责任,以务实举措推动 水库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在一线开花结果。唯有如此, 我们才能真正筑牢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的铜墙铁壁,为保障全市水 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屏障,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至 上、生命至上”的庄严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