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 局长 王雷
水利安澜,国之大者。作为全市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监管的“第一责任人”,我深知肩上担子的份量。当前,水利建设正处于历史性高峰期,新老水问题交织,安全生产面临严峻考验。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时刻保持清醒、精准施策、狠抓落实,才能筑牢水利高质量发展的安全堤坝。
一、形势严峻复杂:水利安全生产面临“三个清醒认识”
(一)清醒认识国内安全生产形势的总体要求与持续压力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将安全生产摆在突出位置,新《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三管三必须”原则持续强化,责任体系日益严密。国务院安委会部署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剑指深层次矛盾,彰显久久为功的决心。然而,全国安全生产基础仍不牢固,重特大事故风险犹存,监管能力与风险增长的矛盾尚未根本解决,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期。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坚决扛起政治责任。
(二)清醒认识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的固有风险与新增挑战
水利工程点多、线长、面广、环境复杂,风险具有特殊性、隐蔽性和突发性:
1.在建工程风险高度聚集:当前在建重大水利工程数量多、规模大、技术难度高。深基坑、高边坡、隧洞施工、高空作业、大型设备吊装等环节风险交织;汛期施工与防洪保安矛盾突出,交叉作业、赶工期易导致风险叠加放大。
2.运行工程风险长期潜伏:全市几百个水库、水闸、淤地坝、堤防、泵站、灌区工程及拦蓄工程,大部分已运行数十年,老化病害问题日益凸显。大坝安全、泄洪设施可靠性、穿堤建筑物隐患、金属结构锈蚀等风险犹如“达摩克利斯之剑”。小型水库、淤地坝、“小散远”工程管理薄弱,安全投入不足,监管难度大。
3.农村供水、小水电等领域风险不容忽视:农村供水工程水质安全、运行管护风险;小水电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参差不齐,设备老旧、管理粗放问题突出。
4.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带来严峻考验:气候变化背景下,局地极端暴雨、超强台风影响、山洪地质灾害频发,对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和在建工程度汛构成巨大威胁。
5.监管能力与风险体量不匹配:监管对象数量庞大,基层监管力量严重不足,专业能力欠缺,“最后一公里”监管乏力问题突出。部分水利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悬空,安全投入不足,制度形同虚设,现场管理混乱,从业人员(尤其是一线工人、非编人员等)安全意识与技能亟待提升。近年国内通报的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深刻暴露出责任不落实、风险辨识管控不到位、隐患排查治理流于形式等沉疴积弊。
(三)清醒认识治本攻坚的迫切性与复杂性
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是破解水利安全深层次矛盾的“牛鼻子”。当前,水利安全生产领域仍存在源头管理不严格、制度措施不精准、安全科技支撑不足、人员素质短板明显、应急能力有待加强等根本性问题。治本攻坚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系统谋划、精准发力、持续投入。
二、扛牢首要责任:以硬核举措筑牢水利安全生产堤坝
面对复杂严峻形势,必须坚持标本兼治、关口前移、精准防控,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最实举措,坚决守住安全生产底线。
(一)高站位谋划、强力度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
将三年行动作为提升水利本质安全水平的重大契机,精心组织,务求实效。
1.聚焦“治什么本”:深入剖析近年事故教训和风险普查结果,找准制约水利安全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缺陷、基础性短板。重点攻坚水利生产经营主体责任悬空、风险辨识管控形式化、隐患排查治理不闭环、从业人员安全素质不高、科技兴安支撑不足等核心问题。
2.明确“怎么攻坚”:一是目标引领,分步实施。制定清晰的年度目标和可量化指标。在去年完成压实责任、健全机制、摸清底数的基础上,今年重在深化治理、消除重大隐患、提升能力,明年要继续巩固成效、形成长效机制、实现本质安全明显提升。二是精准施策,靶向发力。针对水库、水闸、淤地坝、堤防、在建工程、农村供水、小水电等不同领域风险特点,“一类一策”制定攻坚任务清单和措施。紧盯重大危险源、事故易发环节和“小散远”工程。三是强化督导,严格问效。将行动开展情况纳入各级河湖长制、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及安全生产督查巡查。对推进不力、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单位,挂牌督办、约谈通报,严肃追责问责。
(二)全链条贯通、实战化运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
“六项机制”是水利行业防范风险的“硬核武器”,必须用好用足,实现风险管控精准化、常态化。
1.健全风险“查找”机制,确保无死角:强制推行覆盖所有工程、所有岗位、所有环节的风险辨识。运用“线上+线下”模式,发挥水利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平台作用,结合专家现场服务,对工程实体和管理行为进行全方位风险扫描。重点强化对隐蔽工程、非传统风险(如危化品储存、有限空间作业)的辨识。
2.做实风险“研判”机制,确保分得清:建立科学、统一的风险评估分级标准。对辨识出的风险,组织技术力量或委托专业机构,从事故可能性、暴露程度、后果严重性等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科学确定风险等级。
3.强化风险“预警”机制,确保叫得应:依托信息化平台,建立风险动态数据库和分级预警模型。对高风险点实施“一点一策”管控,自动触发预警信息,直达现场负责人和监管责任人。遇极端天气、重大活动、施工关键期,及时发布专项预警提示。
4.落实风险“防范”机制,确保控得住:根据风险等级和特点,制定并严格落实针对性管控措施清单。高风险作业必须执行领导现场带班、提级审批、旁站监督等硬性规定。大力推广先进适用安全技术和设备(如边坡自动化监测、隧洞超前地质预报、智能安全帽等)。
5.严格风险“处置”机制,确保消得了:将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深度融合。对管控措施落实中暴露出的隐患,建立台账,明确整改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五落实),实现闭环管理。重大隐患挂牌督办,整改不到位坚决停工停产。
6.夯实风险“责任”机制,确保压得实:将风险管控责任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在工程现场显著位置公示主要风险点、责任人和管控措施。将风险管控成效纳入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和信用评价。
(三)铁手腕压实、全方位拧紧安全生产责任链条
安全生产是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严密的责任共同体。
1.把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砸实到最底层”:一是强化“关键少数”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设立专职安全总监并赋予实权。将安全履职情况与其收入、晋升直接挂钩,实施安全生产“一票否决”。二是健全全员责任体系。完善从管理层到一线班组的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签订责任书,确保责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推行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和应急处置卡。三是加大安全投入刚性约束。督促企业依法提取使用安全生产费用,重点保障风险管控、隐患治理、教育培训、科技应用。对投入不足导致事故的,依法从重处罚。四是深化标准化建设。以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和持续运行为抓手,推动企业安全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严把达标评审关,强化动态管理,杜绝“两张皮”。五是严管分包单位和劳务人员。将分包单位、劳务派遣人员纳入本单位统一管理,严把资质审核、安全协议、教育培训、现场监督关,杜绝“以包代管”、“包而不管”。
2.把部门监管责任“传导到最末端”:一是坚持“三管三必须”。明晰水利工程建设、运行管理、农村水利、水旱灾害防御等各业务领域的监管职责,消除盲区。指导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县管工程和乡镇管理工程的监管。二是创新监管方式。大力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重点监管、信用监管相结合。运用“四不两直”、明查暗访、交叉检查等方式,提高监管实效。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力量(比如安责险受理单位、“六项机制”指导单位等)参与检查评估。三是提升基层能力。加强县级及以下水利安全监管队伍建设,配强专业力量,保障工作条件。开展常态化、实战化监管业务培训,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强化执法震慑。加大执法检查频次和力度,对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零容忍”,依法实施顶格处罚、停产整顿、关闭取缔、联合惩戒。强化“行刑衔接”,严厉打击涉嫌安全生产犯罪的行为。
3.把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到最前沿”:一是压实地方党政领导责任。推动地方党委政府将水利安全生产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安全生产总体部署,定期研究解决重大问题。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二是健全网格化管理。推动水利安全监管融入地方基层治理网格,发挥乡镇(街道)、村(社区)作用,加强对辖区内小型水利工程、河道采砂、山洪灾害隐患点的巡查报告。
4. 把从业人员和社会监督“调动到最活跃”:一是筑牢“人”的防线。实施全覆盖、精准化安全教育培训,特别强化对一线作业人员、新进场人员、转岗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实操培训和警示教育。推广体验式安全培训。严厉查处“三违”行为。二是畅通举报渠道。完善安全生产举报奖励制度,鼓励企业内部员工和社会公众举报重大隐患和违法行为。对举报人信息严格保密,及时兑现奖励。三是营造浓厚氛围。利用“安全生产月”、单位网站、新媒体平台等,大力宣传安全法规、知识、正反典型案例,培育“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的水利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责重如山。作为水利行业安全生产的“守门人”,我们必须始终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高度警觉,以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过硬作风,切实把安全生产各项要求贯穿于水利规划、建设、管理、运行各环节、全过程。唯有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深化治本攻坚,铁腕压实各方责任,全力防控重大风险,方能有效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不可摧的安全保障,守护江河安澜、国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