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水利局 谌永强
建立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是为了深入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能力,准确把握水利安全生产的特点和规律,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分级管控、分类处置,源头防范、系统治理,有效防范遏制生产安全事故,为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自2022年水利部印发《构建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的实施意见》以来,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在基层创建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现就如何推动落实“六项机制”向基层一线延伸,浅谈自己的一点看法。
一、提高责任意识明确责任分工
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在基层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助力就是人员少、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基层人员还普遍存在认为安全生产工作是单一部门工作,是个体工作,没有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做安全的理念。
一是细化各级职责:明晰各级单位在“六项机制”落实中的具体责任。在市级部门制定本辖区的“六项机制”建设方案中,应明确各级各单位职责,市级部门负责统筹协调本市区域内工作,县级部门则要具体组织本县各类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全面实施“六项机制”建设。
二是责任落实到岗:将“六项机制”创建过程中,每一项具体任务细分到基层单位的各个岗位,明确每个岗位人员在风险查找、研判、预警等环节中的工作内容与职责。如在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运行操作人员要负责日常设备设施的风险查找,及时发现潜在安全隐患并上报;安全管理人员则负责对上报隐患进行研判、制定预警和防范措施等。责任人员明确后,不得随意更换,并定期对人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防止产生懈怠思想,影响隐患信息上报。
二、加强培训指导
在水利安全生产风险管控“六项机制”在基层创建过程中,发现大部分从事安全的人员对安全工作最多的认识是安全生产是一项很重要同时责任也很大的工作,但对如何开展安全生产工作了解的不是很清楚。为解决这一问题,加强教育培训非常重要。
一是开展针对性培训:根据基层一线人员的工作特点和知识水平,制定专门的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六项机制”的内涵、操作流程、实际案例分析等。可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通过录制视频课程供基层人员随时学习,线下组织集中培训、现场演示等。我单位目前采用的培训方式是大会集中通报工作进展和解答疑问,小会一对一培训和重点帮扶,目前效果显著。
二是专家帮扶指导:邀请行业内专家或专业团队深入基层一线,对基层单位在落实“六项机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同时鼓励基层创建单位购买咨询服务,由专业的安全创建公司协助“六项机制”创建工作。
三、建立激励机制
在基层工作中,奖励和监督应同步进行,并侧重于奖励。
一是奖励先进:对在落实“六项机制”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基层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是政策倾斜:在资源分配、项目审批等方面,对落实“六项机制”较好的基层单位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如在水利项目资金安排上,优先支持那些已有效建立“六项机制”并运行良好的基层水利工程建设或运行管理单位,激励基层单位积极主动落实相关工作。
四、打造示范样板
针对目前基层安全从业人员技能和素质不均衡,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采用树立榜样、推广经验做法是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一是树立标杆单位:在基层一线中选取基础条件较好、积极性较高的单位作为示范样板进行重点打造。通过集中资源、专业指导等方式,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将“六项机制”落实到位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已完成两个模板试点的创建,模板类型包括在建项目和运行管理单位,通过学习模板经验,目前其他单位创建工作进展顺利。
二是交流经验做法:组织基层一线其他单位到示范样板单位进行观摩学习,分享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利用行业内部刊物、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广泛宣传示范样板单位的成果,以点带面,推动“六项机制”在基层一线的全面落实。
五、强化监督考核
一是制定考核标准:结合“六项机制”的各项要求,制定详细、可量化的基层单位考核标准。例如在风险查找环节,考核基层单位是否按照规定的频次和方法全面辨识危险源,是否建立完善的危险源清单并及时更新;在防范机制落实方面,考核其制定的防范措施是否有效执行等。
二是定期监督检查:上级主管部门定期对基层一线单位落实“六项机制”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采用明察暗访、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检查结果真实可靠。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基层单位,并要求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力的单位,采取约谈、通报批评等措施,如对工作滞后或任务不落实的单位,采取约谈、通报、移交线索等方式压实责任。
以上就是本人推动落实“六项机制”向基层一线延伸工作中的一些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