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点
河南日报:用上活水 绘出“丰”景——“人勤春早 沃野耕新”系列报道

发布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5-02-21

点击数:102


  《 河南日报 》( 2025年02月15日 第 02 版)

  □本报记者赵一帆

  黄河九曲十八弯。过了兰考东坝头这最后一道弯,不远处,便是三义寨引黄渠首闸。

  这座始建于1958年的渠首闸是三义寨灌区的“水龙头”,保障着开封市3个县(区)和商丘市9个县(区)的灌溉、补源及部分生活用水。但随着近年来黄河河床下切,全年大部分时间里,渠首闸都不能自流。

  “为了解决引水问题,我们建起三义寨应急泵站。”沿着豫东水利保障中心三义寨分中心主任杨松林指的方向,只见引渠右岸,17台抽水泵一字排开,气势磅礴。

  “春节前,我们对泵站所有设备进行了检修,以备随时开泵供应春灌。”杨松林介绍,泵站提水流量25m3/s,能够满足不自流情况下灌区的全部灌溉用水需求。

  把黄河水引入干渠只是第一步。在距三义寨引黄渠首闸不远处,矗立着新三义寨三分闸。黄河水在这里“兵分三路”,分别通往商丘市、开封市和兰考县。

  引黄必引沙。顺着商丘干渠一路下行,水面在兰考县仪封镇附近逐渐开阔,黄河水裹挟着泥沙流速渐缓,形成一个巨大的沉沙池。为了保障河道畅通,这里正昼夜不停地进行河道清淤。

  仪封镇蔡岗村村民梁成栋的麦田就在清淤工地旁不远处。作为村里的种粮大户,他今年流转了200多亩土地,种植的冬小麦即将进入返青期。

  “春灌是小麦过冬以来喝的‘第一口水’,喝足水的小麦返青早、拔节快,产量就有保证。”梁成栋是种田老把式,灌溉用上黄河水,他心里也托了底。

  “过去一到浇地的节骨眼儿上,大家就抢水井。如今黄河水直接流到田间地头,水量足、肥力大,庄稼蹿得也有劲头。”去年,梁成栋种植的小麦平均亩产有1300多斤。

  现在水网绕着蔡岗村的麦地转了一整圈,足有4公里。“为的就是保障每一块田都能喝上灌溉水。”该村党支部书记蔡合生自豪地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像蔡岗村一样喝上黄河水的麦田遍布中原。

  河南现有大中型引黄灌区56处。2019年以来,省水利厅已实施了26处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和现代化提升,新增恢复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5万亩,新增粮食产能1.4亿多公斤。

  放眼全省,299个大中型灌区保障着3633万亩耕地的灌溉,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3%,全省粮食产量的56%。“灌区为确保我省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提供了坚强的水支撑、水保障。”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

  记者手记

  为丰产丰收筑牢水资源保障

  俗话说“小麦不春灌,产量会减半”。眼下,全省小麦已经进入越冬后期,即将喝上新年的“第一口水”。

  走在三义寨灌区,看到的是即将返青的麦田,听到的是农民的丰收底气。

  从“靠天吃饭”到“靠井吃饭”再到“靠黄河水吃饭”,不断提质增效的灌区工程水网,不断完善的灌区运行机制,牢牢筑起粮食安全的基石,为中原大地引来“丰产水”“振兴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灌区浇灌出“粮仓”。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7300多处大中型灌区,生产粮食约占全国总量的50%,农田亩均单产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5到2倍。

  最是一年春好处,奋楫扬帆正当时。截至目前,全省冬春在建水利工程项目3538个,其中新建灌区项目11个,灌区改造提升项目104个。

  活水入良田。加快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不断促进灌区高质量发展,我们正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

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