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 2025年1月16日 第5738期
新春走基层
本报记者 陈思杰
打磨岗灌区工作人员操作智能给水终端 陈思杰 摄
岁末年初,记者来到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只见固定式、半固定式喷灌设备成方阵排列,低压管、微喷管埋设田间,披上层层新绿的冬小麦为冬日增添了一抹亮色——这里是打磨岗灌区。
自2024年12月至2025年1月中旬,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无明显降水,气象部门预计,未来十天降水依旧维持偏少态势。
无明显降水与寒潮袭来双重不利因素叠加,给冬灌带来很大挑战,打磨岗灌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实现了用水无虞,保证了冬灌顺利进行。
得益于打磨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改造、数字孪生灌区等项目的落地,当前,灌区内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0.85。
让灌区长出“智慧大脑”
“人在家中坐,只要用手机操作App,不仅能把地浇好、浇透,而且用了多少水、花了多少水费一目了然。”内乡县王店镇石桥村村民李旺山掏出手机,向记者展示操作流程,“这不仅提高了灌溉效率,节约了水,还有助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品质。一个字,中!”
作为河南省唯一被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授予“灌区水效领跑者”的中型灌区,打磨岗灌区利用水库压差、管道输水,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实现自流灌溉。
“App背后的数据库与模型库是打磨岗灌区的‘智慧大脑’。”内乡县水利局副局长王恒说。
作为打磨岗灌区数字孪生平台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模型库建立了包含水文学、水动力学等智能模型库,为灌区模拟预测提供算法支持。这些模型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构建,能够实现模型的自动选择和参数优化。
通过安装自动控制设备,如今的打磨岗灌区在取水口、泵站等位置实现远程监控和智能调度。这些设备能够根据水量监测数据自动调整取水、输配水策略,确保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
地面上,水量自动控制设备已实现全覆盖;土壤之下,水分传感器网络犹如“毛细血管”实时监测。
以无明显降水的情况为例,通过埋在土壤中的传感器,工作人员能够精确测量土壤含水量、温度等关键参数,并实时监测土壤水分状况。结合实际情况,农民还可灵活调整灌溉时间和水量,实现精准灌溉。
当前,打磨岗灌区已基本实现高效节水全覆盖,灌溉用水计量率达100%。
用水权制度精准调配
如今,灌溉面积11.78万亩的打磨岗灌区,不仅是全国第一批灌区水效领跑者,也是全国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
农田水利工程公益性强,经营性和融资能力弱,对社会资本吸引力不够,内乡县如何坚持“两手发力”,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先建机制、后建工程,打磨岗灌区在建立健全机制上的探索从未止步。
2022年以来,打磨岗灌区制定了农业用水权分配登记和收储交易、农业水价改革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等管理办法,构建链条完整的水权交易体系,实现了灌区田间工程管理智能化、水价机制规范化、灌区管理协会化、水费征收企业化和节水奖励精准化的“五化”标准。
按照“以水定需、以水定地、量水而行”的原则,打磨岗水库灌区运行保障中心开展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实现了总量控制、确权到户。
截至目前,内乡县水利局向打磨岗灌区32个村颁发内乡县农业灌溉用水权证,亩均水权额度为136.75立方米,水权使用期限为5年。
在水权确权到户后,打磨岗灌区开始探索市场化收储交易,实施用水权回购。
打磨岗水库灌区运行保障中心对农民用水者协会各成员单位结余的水量进行收储,依托现有国资背景的企业组建灌区用水权回购交易平台,建立公开透明、规范高效的回购机制。
通过一系列探索,打磨岗灌区有效实现了区域水资源再分配,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水权改革经验。
“通过开创性地回购节余水权并构建回购交易平台,不仅搭建起水权市场稳健发展的坚固基石,更实现了水权与用水需求的无缝对接与精细化调配。”南阳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
共同探索发展之路
“截至目前,打磨岗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灌区改造项目已进入扫尾阶段,灌溉隧洞正在施工,结合水位情况,计划于2025年汛前完工。”打磨岗水库灌区运行保障中心主任杜青伟欣喜地介绍,“依托项目,在灌区内我们还建成了节水灌溉示范区和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磨岗灌区的一系列改革,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在于绿色发展。
牢牢把握有利于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有利于灌区可持续发展和良性运行这一目标,打磨岗水库灌区运行保障中心积极引进了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与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牧原集团)共同探索绿色发展之道。
“90后”吴祖坤是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的项目负责人。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集“养殖—沼液—绿色农业”为一体,通过沼液还田,种养结合,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
吴祖坤的团队仅5人,如何高效管理6200亩农田?
他们运用卫星、多光谱无人机及田间信息监测系统,实现对每块土地长势的精准把握。项目区还重点改造了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肥一体化、管理精细化”,从而提高地表水利用率、水肥一体覆盖率及灌溉智能化率,节水率达到40%,同时减少了50%的化肥和农药使用量。
在数字孪生灌区建设的加持下,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项目水电信息化负责人李冬开展起工作更加得心应手:“在项目建成之前,我们平时浇地费时、费力,基本上靠天吃饭,现在这6200亩地,5天就能轮灌一遍。”
数字化种养循环示范区的建成,不仅让绿色发展有了更加生动的注脚,更串联起了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的成果。牧原“数字化种养循环”案例还入选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发布的“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这也让“内乡经验”的内涵与外延更加丰富,更具“国际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