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点
中国水利报:河南 水秀中原靓河川 水土保持谋新篇

发布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4-04-24

点击数:


  中国水利报 2024年4月24日 第5558期

  □ 李乐乐 彭可 赵秀民 李龙

  春光正好,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城关镇叶岭村山腰处眺望,层层叠叠的梯田蔚为壮观。手扶拖拉机隆隆驶过,开出一道道沟槽;乡亲们紧随其后,种下丹参。不久后,漫山遍野的紫色丹参花将竞相开放,随着山势奔涌、荡漾。

  “为改善叶岭区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现状,从2022年10月至今,我们共在叶岭片区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3000亩,水土流失严重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年均减少土壤流失6000吨。目前建成的3000亩水平梯田已全部种上丹参,以丹参种植为主导的高效农业,正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洛阳市水利局水土保持科科长朱彦宝介绍。

  绿水青山,山河锦绣。叶岭村的景象是河南省长期坚持水土保持工作的一个缩影。多年来,河南人民依托国家政策支持,不断努力,大胆创新机制,把“不毛之地”改造为青山绿水新景象,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位推动 战略引领大方向

  河南地处南北气候和山区向平原的双重过渡地带,是一个人口大省、资源大省、交通大省。随着生产生活等活动不断增多,河南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

  改革春风吹“绿”了中原的山山水水,也吹“暖”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事业。四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以小流域治理为主线,由群众自力更生分散治理转向政府投入规模治理,由粗放型治理开发转向集约型治理开发,由防护型治理转向生态型治理。濯濯童山披绿装,万亩坡地变梯田,荒山沟变成“大花园”,河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取得辉煌成就。

  风劲正当扬帆时,为全面推进河南省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再上新台阶,2023年12月27日,河南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水土流失防治目标任务、落实举措和协调推进机制。

  《方案》针对全省2.03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和黄河流域、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等其他重点流域区域,提出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依法严格人为水土流失监管、加快推进水土流失重点治理、提升水土保持管理能力和水平等4个方面15项具体措施。

  《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省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和工作体系更加完善,管理效能进一步提升,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管控,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8.55%;到2035年,系统完备、协同高效的水土保持体制机制全面形成,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重点地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治理,生态系统水土保持功能显著增强,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91.55%。

  国家“江河战略”引领水土保持工作新方向。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河南省水利厅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土保持专项规划(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防治水土流失面积1.03万平方公里的目标任务。

  为切实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河南省扎实推进南水北调立法工作,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通过《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省水利厅联合省发展改革委印发《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生态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水源区绿色生态屏障带建设等重大工程,统筹推进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踏着系统推进、综合治理的稳健步伐,河南省将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接续奋斗,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亮点频现 创新驱动提质效

  据介绍,河南省首次开展水土保持建设以奖代补试点,省水利厅、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争取省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选择卢氏县、西峡县开展水土保持建设以奖代补试点工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平方公里;通过创新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完善运行管护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我们大力推进淤地坝防汛能力建设,积极争取省财政支持,筹集水利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200万元,完成206座淤地坝雨水情监测系统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实现了中型以上淤地坝信息系统监测全覆盖,有效提升了淤地坝安全度汛‘四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能力。”河南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处长于孟波介绍。

  山初绿,流水潺潺;花待放,春意盎然。地处伏牛山区的栾川县陶湾镇协心村,从前一遇山洪漫平滩、村居环境脏乱差的景象一去不复返。当地通过改善环境引来四方游客,村民收入从以前的每年人均4000元增加到如今的2万元。

  “这里不远处就是伊河源头。我们通过在山间河沟修筑拦沙坝、在小支沟修筑谷坊群等工程措施层层拦截泥沙,又通过种植水保经济林等非工程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栾川县水利局工作人员刘涛介绍,当地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全面开展水土流失治理,推进全域生态修复,成功创建了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

  以栾川县为代表,河南省水利厅积极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单位,2023年成功创建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3个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和1个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数据显示,河南省大力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全省水土保持率达到87.82%;在2022年度全国水土保持规划实施情况评估中,经过水利部现场复核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综合评估,河南省获得优秀等次,位列全国第三名,取得了规划评估以来最好成绩。

  美好生态 绿水青山话嬗变

  山上“坡改梯”,沟底“坝拦泥”。在嵩县大坪乡马河村辽坡淤地坝,麦苗青青、长势喜人。“沟里筑道墙,拦泥又收粮。”村民的一段顺口溜引人深思。如今,荒沟变成最肥沃且稳产高产的150亩基本农田,每年可增产粮食10.5万公斤,为农民增收28万元。

  嵩县水利局二级主任科员王汉召坦言:“以往,暴雨来袭,山上泥沙俱下,直排入河;现在,淤地坝一挡,蓄起的水可用于灌溉,沉积的泥变成良田,一举两得。”

  从撂荒土山到绿色铺展,从缺水少肥到沃野良田,从浑浊沟坎到碧水河湾……河南省积极抢抓机遇,坚持绿色发展,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为目标,大力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等一大批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为荒山披绿、生态变美、农民增收提供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水利厅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77平方公里。根据2023年动态监测初步成果,全省预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478平方公里,以轻度水土流失为主,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在南水北调水源区,河南省抓住国家新增万亿国债的机遇,积极组织水源区5县申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截至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初步确定河南省7个项目,治理水土流失620平方公里,是“十四五”前三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的3.36倍。

  同时,河南省在黄河流域和南水北调水源区实施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46平方公里,占全省的85%,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6.2万亩,淤地坝除险加固37座,新建淤地坝4座。

  “近年来,河南省坚持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充分认识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开展一体化保护修复与治理;充分尊重自然生态原真性,坚持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湿则湿,科学实施保护修复。通过治理水土流失、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河南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建顺说。

  严格监管 凝心聚力促发展

  沿着洛河、伊河溯流而上,每一条发源于山区的溪流都是河畅水清的“俏模样”。2023年以来,洛阳以小流域为单元,系统治理、综合施策,完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两清一护”综合治理,形成小流域治理的“洛阳经验”。

  生态兴,产业旺,乡村美。放眼河洛乡村,得益于水保工程的强力实施,嵩县中药材等富民产业蓬勃发展,天桥沟、重渡沟等水美乡村星罗棋布,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更加凸显。

  推进生态系统治理,协力守住绿水青山。全省首次明确17个省辖市、济源示范区、航空港区及157个县级行政区2025年、2035年水土保持率目标,并把水土保持率列为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之一,进一步压实市县党委、政府水土保持工作责任,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

  控“源头”,堵“漏洞”。河南省水利厅严格方案审查审批,重新组建省级水保审批专家库,制定管理办法,严格执行技术审查规程,对市级审批水土保持方案开展抽查,实施水土保持方案报告质量评价制度和评价结果定期通报制度,不断提高方案编制质量;采取“双随机、一公开”方式开展生产建设项目监督检查,核实省级在建生产建设项目建设状态,制定监督检查方案,充分利用无人机监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现场检查。

  主汛期将至,河南省水利厅开展淤地坝工程汛前风险隐患排查;压实淤地坝防汛“三个责任人”责任,编制修订淤地坝防汛预案,组织下游有人的淤地坝应急避险演练;充分运用淤地坝雨水情监测系统功能,增强淤地坝安全度汛“四预”能力。

  “我们要把水源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中之重,构建渠、湖、山、林等有机融合的生态绿廊。始终扛起‘一泓清水北上’的政治责任,加快丹江口水库库区和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保持水土,提高水源涵养能力,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河南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申季维说。面向未来,河南省将加快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全面提升水土保持成效。生态之需、产业之力、民生之益将在中原大地延绵铺展。

     中国水利报:河南 水秀中原靓河川 水土保持谋新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