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视点
中国之声:“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开启 如何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

发布单位:发展研究部

时间:2024-03-26

点击数:


  2024-03-22 18:39:59

  今天(22日)是第三十二届“世界水日”,从今天开始到3月28日是第三十七届“中国水周”,我国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是“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近年来,我国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不断推动用水方式向节约集约转变。

  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古都西安启幕

                                          首届“节水中国行”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为了更好地凝聚全社会节水的共识和力量,作为今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重头戏,从3月22日到23日,首届“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在陕西西安举办,与此同时,全国各地联动举办相关活动,掀起全民节水宣传热潮。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处长周哲宇介绍,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首次发布2023年中国节水十大经典案例、2023年省级节水科普馆及教育基地名单等,新一届中国“节水大使”正式与社会公众见面。

  周哲宇:“节水中国行”活动以“美丽中国,节水优先”为主题,旨在凝聚全社会共识与力量,携手开展爱水、惜水、护水行动,助力形成节水型生产生活方式,使节水成为国家行动、全民意志、社会风尚。

  从今年开始,水利部将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选取一座地级以上城市举办“节水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开展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和社会传播活动,强化全社会节水意识。周哲宇介绍,活动主办城市采取申办的方式产生,将常设开幕式、节水一线访谈、节水主旨讲座、节水成果展览、节水范例观摩、地域特色活动六大板块。

  周哲宇:每年活动的主题,根据节水工作新形势和主办城市的特点,结合当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主题确定,活动时间为每年“中国水周”期间,活动为期两天。“世界水日”“中国水周”作为因解决水危机而设立的一个重要的公益性节日,一直备受社会关注。集中开展大型节水宣传和节水科普,充分展示中国节水成效,讲述中国节水故事,有利于大幅增强节水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严格监督管理、发展节水科技

  数字赋能支撑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

  特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我国的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布局不相匹配。水资源问题越来越成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制约。从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到严格取用水监督管理,再到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节水科技,如何精打细算用好每一滴水,让有限的水资源成为支撑和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源源动力?

  随着气温逐渐回升,在河北衡水市景县,这里的冬小麦进入返青期,在一家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冬小麦农田里,伸缩式喷灌、指针式移动喷灌、微灌等多个节水灌溉设施有序运行。合作社负责人高志清说,如今,通过智能灌溉方式,上千亩的麦田仅需一人就能搞定,与此同时,智能监测的数据实时上传到农业云平台,农户可以根据作物情况进行精准变量灌溉施肥,能够节水三分之一以上。

  高志清:安装了智慧农业灌溉控制系统,现在就是不出家门,在家里用手机就可以进行灌溉操作。相比以前传统灌溉,每亩节省人工80元左右,节水40方左右。

  最近,一项新的节水环保项目在安徽马鞍山投入运行,在王家山污水处理厂,一套中水回用设备实现自动运转,经过初步处理后的污水,通过变频供水设备进入过滤器,过滤掉悬浮物后再进行消毒处理。去除有害物质和杂质的污水变身中水,达到可再利用标准。马鞍山市政处下水所疏浚班班长秦加财介绍,接下来,这些水便会被接入智能取水栓,用来满足城市绿化、道路清扫等用水需求。

  秦加财:原先冲洗管道用水都用自来水,这个项目建成后,根据市政处统一要求,发放专用取水卡,今后我们冲洗管网用水都将使用中水。

  目前,这个项目已建成4个站点,共25个取水点,在马鞍山市政管理处的智慧平台上,实时显示出各站点中水回用设备的具体指标。安徽一家环保科技公司项目经理卢志愿介绍,已建成站点的中水处理量每天可达16000多立方米,通过对数据的采集统计和分析,可以对全市中水回用系统进行统一调度。

  卢志愿:这个项目配套了智慧取水智能平台,可以实现对现场设备远程监控和管理,大大降低了运营管理费用。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持续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综合协调处处长周哲宇介绍,10年来,全国用水总量总体稳定在6100亿立方米以内,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42.8%、58.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30提高到0.576。

  周哲宇: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93%以上,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下降到10%以内。非常规水利用量210亿立方米,达到2014年,也就是十年前利用量的3.5倍。节水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累计建成1763个节水型社会达标县、145个节水型城市、2.1万个节水型工业企业。另外,节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累计推动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714项,吸引社会资本95亿元。

  水是生存之本、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严格“节流”的同时,也要注重“开源”,让每一滴水发挥更大的效益。眼下,在国家“十四五”重点工程——广西南宁抽水蓄能电站的上下水库工地上,一派机械轰鸣的繁忙景象,40多台反铲挖机和180多辆汽车往返穿梭。南方电网储能公司南宁抽蓄高级项目工程师史云吏介绍,目前正在同步推进水库扩容和大坝填筑工作。

  史云吏:2024年年底和2025年年中,电站下水库和上水库将先后达到蓄水条件,通过对自然降雨有效储存,两个水库蓄水总量可以达到1300万立方米,接近一个西湖的水量。

  抽水蓄能电站的工作原理是在夜间用电低谷时,用电将山下水库的水抽到山上,在白天用电高峰时,放水发电。南方电网储能公司南宁抽蓄项目部副总经理代雄介绍,这相当于把电存起来,可以随时调用,被称为电网的“蓄电池”和“调节器”。

  代雄:电站预计2025年底前全面投产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0万千瓦,通过把水的机械能高效转化为电能,每年最多可发出25亿度清洁电能,相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0万吨。

  用好水资源靠的是“精打细算”,那么管好水资源则要“从严从细”,近年来,各地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河南省水利厅水文水资源管理处副处长王宣河介绍,过去一年,河南通过建立取水项目名录、取水口一张图、水资源管理与节约用水基础信息数据库等,累计核查登记取水口135.8万个,7万个取用水户纳入取水许可管理。

  王宣河:充分利用水资源税水量核定系统、用水统计直报系统、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系统等水资源智慧信息系统,线上排查取用水户3292户,线下抽查100个县市区、761个取水户、51家高校,对疑似问题以“一市一单”形式反馈各地核实整改,有效遏制了违规取用水行为反复发生。

  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取用水管理处处长马超表示,下一步将加快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推进数字赋能水资源管理。

  马超: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取用水管理平台、国家水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继续整合汇集相关数据,建立水资源监管“一张图”,拓展和丰富信息化手段在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场景,进一步提升水资源管理业务的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动态支撑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实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用水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如何发力?

  当前,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保障粮食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和保护的用水需求仍将刚性增长。特别是对于现状缺水严重、开发利用潜力不大,甚至已经出现超载问题的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将进一步加剧。这个问题如何破解?马超表示,从严从细管好用好我国水资源,接下来还有多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马超:今年我们已经印发了《2024年水资源管理工作要点》,把今年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重点的考虑都条目式地列出来了。2024年水资源管理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实施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为主线,以维系良好生态和保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用水需求为目标,坚持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的水资源支撑。主要有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控制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化河湖生态流量保障,强化地下水取水总量和水位双控,科学确定流域区域可用水量,突出做好大通河、沁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将可用水量明确到具体水源,完善水资源刚性约束指标体系。

  二是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监管,开展取用水管理巩固提升行动,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强化违规取用水问题查处整改,完善取用水监测计量体系,研究制定取水计量设施保护和运行维护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农业灌溉机井“以电折水”取水计量,加快建立取用水领域信用体系。

  三是持续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施黄河流域水资源超载地区、临界超载地区和不超载地区分类管理,严格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限采区取用地下水监管,深入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分别制定了88条母亲河的复苏目标,实现永定河、滹沱河、汾河等26条河流全线贯通,有效提升53条河流生态用水保障条件,稳定白洋淀、七里海等9个湖泊生态水位,持续实施华北地区河湖生态补水,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监管,持续推进地下水超采治理,扎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水利有关工作。

  四是夯实水资源管理能力支撑。抓好水资源管理法治建设,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水资源管理技术标准规范,深入推进用水权改革,积极推进水资源税改革,提升用水统计调查能力水平,做好水资源考核工作,提升水资源管理的创新能力。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