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于黄河边,从小便听老人们讲:一方水土养育着一方人,喝着黄河水,吃着麦子面长大的河南孩子,身上好像刻下了一股子的韧劲,虽朴实淳厚,骨子里却迸发着犹如黄河怒吼般的无穷力量。今天,我们相聚在黄河水院,一起再叙童年黄河情。
听,它浩浩荡荡滚滚滔滔天水相接万里奔腾,它的汹涌澎湃,让人为之振奋。
看,它见证了中华民族那千千万万个灿烂辉煌,它的温柔缠绵,让人难以忘却。
那就是黄河,它从世界屋脊出发,不舍昼夜奔流入海,哺育着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母亲河。
“生态兴则文明兴”,“黄河宁则天下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擎画着黄河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条漫漫长河,在古今的辉映下,成为了当今造福亿万人民的幸福河。
治国治水——有了领先世界的文明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似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它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噬着千万重山。我国历代皇帝深知治水才能兴农才能国稳,我们的先人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关于治水,不得不提我小时候最喜欢听的神话故事——大禹治水,那时我觉得大禹好棒,专心治水一十三年,三顾家门而不入。长大后,再读大禹治水,我读到的是大禹的忠诚和担当,爱国而又坚强的精神,人类的文明发展和进步,离不开的便是这种大禹精神。
今天,在“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下,从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本能冲动,到如今实现了尊重规律、保护自然的发展理念,将这匹野马驯服成为了良驹。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着眼于生态文明建设全局。从黄河一隅到国家全局,“治河”之策,也是“治国”之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
文化摇篮——有了华夏儿女的血脉传承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从史记到资治通鉴,从夏商周到汉唐宋,长安、洛阳、开封,我们的先人在黄河流域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摇篮,传承着历史文脉。
在古人们对黄河数不尽的讴歌声中,最爱那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这首《将进酒》,不知激发了多少人的上进之心,我那时就在想,黄河,它是有着怎样的魅力,打动了当时失意落魄的李白,作为全篇的起兴。如此壮观的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浩瀚的美,豁达的情,雄伟的气势,朴素无华的景,它不仅仅是李白对黄河的描述,更是炎黄子孙对黄河情的传承。
今天,黄河文化俨然成为了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又创造性的吸收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发展出了红色文化、爱国主义和生态文明等新的内涵,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讲好“黄河故事”,大力弘扬黄河文化,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验与智慧。
精神号角——有了坚强不屈的品格
诗人光未然在武汉沦陷后经历着黄河的险急流,目睹过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地船夫号子,在黄河磅礴气势的激发下写出了旷世长诗《黄河吟》。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伟大而又坚强。
记得那首抗战时期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它将人民的呐喊唱遍了延安,传遍了中国,奏响了世界,成为抗日救亡的精神号角。
黄河,哪一滴没洒落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哪一次没让外族侵略者吓破胆,哪一人没为你震撼而折服,习近平总书记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明确为重大国家战略,为创作好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调准了“音”定好了“调”。
老师们,同学们:
黄河的治理,是安民兴邦的大事;
黄河的文化,是生态文明之所在;
黄河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源源不竭的动力。
我想说:
我是炎黄子孙,是中华儿女,是力保黄河岁岁安澜的水院学子!
(演讲者: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 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