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水环抱(黄河、沁河),一水纵流(南水北调),2410河网密布”,这里河渠众多,因水得名,这里是有水之乡---温县。如今,温县这座水系丰沛的城市,在河长制的施行和推动下,古老的文武文化与现代的人文生态交相辉映,构成了“碧波荡漾温韵古风”的最美景观带。人们在旖旎的环城水系之畔,享受惬意的水岸生活,感受着一座生态之温、幸福之城的水幸福。
一、管河“高全严”,躬体力行“总蓝图”
定位更高。全县三级河长坚持把落实河长制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来抓,既当好“规划师”,建机制抓队伍;又干好“工程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县总河长每年召开河长会议,统一部署河渠治理保护任务,深入一线巡查,督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乡村河长深入推进河渠治理保护,研究“施工图”,安排“施工进度”。2021年度,县、乡、村三级河长巡河1.7万余人次,协调解决河渠突出问题20余处。
体系更全。县委书记担任第一总河长、县长担任总河长,副县长担任副总河长,兼任主要流域河长,县乡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全部担任河长;创新设立村级河道专管员,形成县乡村组四级穿透、河渠全覆盖河长组织架构。全县现有河长274名(其中县级河长17名),设立河长公示牌53个。
制度更严。在细化实化河长巡查、河长制会议、信息报送共享等8项制度基础上,向全县发出“六全四有”最严要求,即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问题整治全方位、社会力量全动员、考核问责全过程,以及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将河长制工作纳入县级党政绩效考核,逐级开展党委政府年度报告和河长年度述职。
二、管河两“到位”,纵横织密“大格局”
河长办有实体。在县乡两级设立河长制办公室,做到“协调日常化、职责不转移”。县级河长办设在县水利局,由县水利局局长兼任主任;各乡镇(街道)河长办比照县级模式组建,重要河道增设河道河长办,有效推动工作落实;依托党建综合体,发动党员带动群众,主动巡河;积极发挥民间河长巡河有效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果。
各部门尽其责。依托河长办平台,将各部门想做、难做、要做的事共同推进,抓好落实。县河长办每年坚持突出解决几项重难点问题,协同有关部门打几场攻坚战,仅2021年就开展河湖“清四乱”、流域水质提升、打击非法采砂等三大专项行动,成效显著。
三、管河统筹“点线”,全力打造“安全河”
“点”上抓。以新蟒河、老蟒河为重点,深入开展中小河流治理工程,2021年实施了济河河道治理工程,总投资2400万元,防洪能力提升到二十年一遇,努力把温县打造为“安全、宜居、美丽、繁荣”幸福河湖样板。
“线”上治。坚持把河湖“清四乱”作为河长制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定期通报一批、会商约谈一批、挂牌督办一批、依法查处一批、严肃奖惩一批”模式深入落实,确保“发现一处、清理一处、销号一处”,建立常态化规范化有效机制。2021年我县列入省市“四乱”问题台账13处,一处因司法诉讼申请延期整治外,其余全部整治到位。
四、管河“一定一建”,发力巧打“优势牌”
定“标准尺”。在全县加大推动河长办标准化建设;强化河长制考核问责,每年按乡镇(街道)分解下达任务清单和问题清单,明确目标任务、责任单位,将考核结果与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专项资金安排挂钩;对挂名不到位、出工不出力、履职不给力的,从严问责追责。
建“法管家”。推进“河长+检察长+警长”三长联动制,调动检察长、警长积极参与并配合县级河长开展巡河,实地解决河湖突出问题15个,推进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巡河员、护河员、保洁员”三员护河制,充分发挥民间河长(钓鱼协会、党员志愿巡河队)等作用,推进河湖管理常态化、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