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富强
南阳市跨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境内流域面积3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266条,占全省1/7;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水量826.7毫米,比全省平均水平多一成(约771.1毫米);地形是三面环山,山高地险,沟壑纵横。由于特殊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历史上经常受到洪水侵扰,严重影响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全市上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水兴水运动,至目前,共修建河道堤防1900多公里,注册登记的509座各类水库基本都进行过除险加固。从统计数据来看,近30年来,全市洪涝灾害伤亡人数中超过2/3是山洪灾害导致的。山洪灾害成为了我市威胁最大、影响最广、防治最难的自然灾害。
习近平总书记讲“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水旱灾害防御工作跟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息息相关,是人命关天的大事、要事。因此,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前提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只有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刻挂在心上、落实在行动上,才能增强做好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工作才能更有力度、更有深度、更有温度。
一、防治思路
山洪灾害防治事关防洪安全、生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庞大、复杂而艰巨的任务,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涵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做好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前提和保证。
一是要处理好防与治的关系。山洪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治理工程主要集中在山区,若要采取大规模的工程措施,施工困难、工程量很大,要花费大量资金和较长时间,成本高、见效慢,短时期无法实现。根据最新的排查统计数据,我市需治理的山洪沟达194条,至目前仅治理完成4条(南召县排路河、淅川县白水河、内乡县牛角沟、西峡县桑坪万沟),尚有190条山洪沟未经治理,如果全部采用工程措施治理,需资金达20亿元左右。从治与防的辩证关系看,山洪灾害突发性强,主动、科学预防和即时避灾显得更为经济更为有效。因此,从经济和科学的角度出发,结合我市山洪灾害的实际特点,将预防和治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当前应主要完善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防灾知识宣传、落实工作责任、制定并落实防御预案。把有限的治理资金集中用在重点山洪灾害区域的治理上,通过长期持续资金投入,逐步彻底解决山洪灾害问题。 二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山洪灾害的发生,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类活动的影响。我们既要采取措施减轻山洪灾害的影响,同时也要规范自身活动,减轻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的破坏,努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要充分认识到,工程建设是基础,规范管理是关键,山洪灾害的防御只有在社会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前提下,工程建设才能充分发挥效益。因此,既要加强防御工程和设施的建设,也要注重依靠法律、法规约束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和生产生活方式,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历年来的教训一次次警示我们,不能把树种在河道里,不能把路修在河床上,不能把房子建在行洪线以下,不能在山坡上过度开荒种田和砍伐树木。只有以人为本,尊重自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水土资源,走人水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才是正确选择。 三是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针对山洪灾害防治,当前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加快建设以减少人员伤亡为目标的防灾体系。同时要放眼长远,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提高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和工程设施的防灾作用,为山洪灾害长远的防御和治理提供有效和可靠的技术支撑。 因此,我们要根据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规律以及山丘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践行山洪灾害防治的基本思路、目标和综合防治措施,合理规划方案,积极推进山洪灾害防治工作。
概括来说,这些年我们坚持的山洪灾害防治思路是: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落实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制为抓手,以监测预警、群策群防等非工程措施为主要内容,坚持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不断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加强山区河道管理和山洪灾害威胁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做好水土保持,保护好山区生态,防止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山洪灾害。
二、经验做法
一是科技引领,织密生命安全“防护网”。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不断加快防汛抗旱信息化科技化步伐。全市共建成雨水情自动监测站点525个,布设简易监测站4360个,形成了完备的水雨情自动监测站网和乡村简易监测网络,回想以往,雨水情监测,基本是用眼看、靠手抄。现在靠这个电子哨兵,24小时智能监测水情变化,实现了对局部地区短时强降雨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基层山洪灾害防御缺乏监测手段和设施的问题。建设了图像(视频)站340个,构成了“千里眼”“顺风耳”,对部分重点水库、河道实时监控,动态监管,为抗洪抢险提供第一手资料。初步建成了市、县两级视频会商系统,部分区域还将防汛网络、会商系统延伸至乡镇,有效提升了基层防汛指挥决策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建成市级和10个山区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1个平原县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集雨水情自动监测、实时监视、预警信息发布、责任人及预案管理、统计查询等功能为一体,汛期可对责任人及预警员及时预警,实现了数据共享共用,提高了灾情预判、预防的成功率,在抗洪减灾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016年7月19日12—18时,我市西峡县普降暴雨,其中一个乡镇平均降雨量超过300毫米,当地运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时向9个乡镇、99个村发布预警,全县紧急转移安置6637人,无一人伤亡。
二是多措并举,划定群测群防“同心圆”。我们落实了山洪灾害防御“县乡村组户”五级责任人2.1万余人,建立健全了县、乡、村、组、户五级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实行了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和党员包群众的“五包”机制,党员群众心连心,风雨同舟保平安。在基层配备无线预警广播、简易雨量报警器、简易水位报警器等报警设施设备8350套,基本实现山洪灾害防治区预警信号的全覆盖,解决了预警“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时坚持土洋结合,在偏远乡村配发手持扩音器、手摇报警器、铜锣等简易预警设备,山区遇强降雨易导致电力、通讯中断,这些“土装备”发出的声音在暴风雨中穿透力极强,多次发挥了重大作用,群众称赞:“小小的手摇报警器撑起了防御山洪的‘保护伞’。”防御山洪灾害,关键是人的意识增强。我们通过制作宣传栏或警示牌,进村入户发放明白卡,持续组织开展培训演练,“预警及时、转移快速、避险有效”的目标初步实现。
三是强化四预,当好暴雨洪水“吹哨人”。一是强化预案。督促各级修订了2056处山洪灾害威胁区的应急抢险预案和群众转移方案,为抗洪抢险提供了技术指南。二是强化预演。积极参与省厅组织的洪水预报演习,组织开展了22座中型水库预测预报方案编制,率定印发了24座中型水库的汛限水位和8条重要防洪河道的防汛特征值,有效提高了科学调度能力。三是强化预报。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开展联合会商,加强实时雨水情信息的监测报送和分析研判,努力提高预报精准度、延长预见期,为防洪调度赢得宝贵的时间。四是强化预警。汛期密切监测雨情、水情和工情,积极与气象、应急、农业等部门会商协作,及时发布水旱灾害防御简报、雨水情快报、山洪预警信息,为做好全市防汛抗旱工作提供有力支撑。为应对强降雨,全市水利系统自5月14日起提前一天开始防汛值班,“5·15”强降雨期间,向各县区发送气象预警7次,向各级山洪防御责任人发送预警信息866条;6月12日至17日强降雨期间,向8个县区256个村镇发送山洪灾害预警信息2197条,充分发挥了防洪减灾“吹哨人”的作用。
三、下一步打算
据气象预测,今年全市气象年景从一般到偏差,汛期6—8月,我市西北部山区降水量较常年平均值略偏多,强对流天气(冰雹、大风等)较为频繁,局部有暴雨或极端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发生。全市累计平均面降雨量285.6毫米,比多年同期均值(141.5毫米)多一倍,土壤含水率接近饱和,遇降雨产流汇流快,山洪致灾、成灾的概率较大,形势不容乐观。因此,我们要以扎实有力的工作措施,迎战可能发生的山洪灾害,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重点要做好5件事情:
一是夯实责任链条。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防御特大山洪灾害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责任意识,严格落实值班值守、监测预报、隐患排查、预警发布、提醒转移等“测、报、防”各项责任和措施,进一步建立完善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组包户、干部党员包群众的“包保”责任制体系,督导山洪灾害防御责任人、监测员、预警员、铜锣长及时上岗到位,按照预案分工,认真做好分片包干监测预警、转移避险等各项工作,切实把山洪灾害防御各环节职责落到实处。
二是完善应急预案。继续做好县级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编制和修订工作,突出抓好乡镇和村组两级防御山洪灾害预案编制工作,并抓好预案演练。因地制宜编制预案,突出重点,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山洪灾害预测预报、监测预警、人员转移、应急指挥、抢险救灾、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各个环节作出周密安排,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一旦发生山洪灾害,能够及时有效启动实施。
三是做好监测预警。充分发挥已建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的作用,加强雨水情的监测预报,完善预警信息发布通道,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发布。根据强降雨发生情况,第一时间发出预警,提请基层政府和应急部门及时转移受山洪灾害威胁地区群众。
四是抓好群测群防。切实加强山洪灾害防御知识的宣传培训工作,特别是抓好乡镇防汛责任人和村级负责人的防汛避险方法和减灾技术的培训,提高他们科学决策和组织指挥的能力。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的群众,逐户发放防灾、减灾明白卡,设立醒目的转移路线标示牌,组织开展演练,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及时安全有序撤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