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厅

把观念转到科学发展上来——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之二

发布单位:“三新”讨论活动办公室

时间:2008-08-09

点击数:


把观念转到科学发展上来
——省委八届八次全会精神解读之二
       省委八届八次全会指出,转变观念是解放思想的关键。要求“我们要像天天洗脸照镜子一样,经常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查摆自身的不足,不断扫除思想上的灰尘,勇于冲出因循守旧的‘大山’,敢于突破思维定式的‘峡谷’,把思想观念从不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认识中解放出来,树立科学发展的观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走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时移势易,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世情、国情、省情已变,原本适用的观念,有的依然适用,有的则需要调整甚至摒弃。科学发展观是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审视中国发展现实和人民群众需求的正确选择。河南谋划新跨越,实现新崛起,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观念转到科学发展上来。

  针对河南实际,省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思考,提出应当转变五个方面的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协调发展观念、绿色发展观念、开放发展观念和创新发展观念。

  “一要在克服物本发展思想中确立人本发展观念,走出‘见物不见人’的误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千方百计坚持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经济从濒临崩溃的边缘,提升到全球第四的高度,人民生活取得了质的飞跃。这一点,古老中原大地的沧桑巨变是活生生的例证。河南完成了由小到大的跨越,实现了由传统农业大省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和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重大转变,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30年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如GDP至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速度、经济总量,忽视发展成本、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民生和社会公平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见物不见人”。把本来作为发展目的的人当作了手段,把一串串数字当作了发展的目的。这种做法,即使经济总量上去了,也不会赢得民心,更偏离了我们党的宗旨和追求。

  谋求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走出这种“见物不见人”的误区,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其实,河南人民最清楚,这些年,在以人为本方面,我们一直在践行。譬如,几届省委坚定不移地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最符合全省人民根本利益的抉择;再譬如,连续3年每年都着力解决关系民生的十大实事,充分体现着拳拳公仆心。

  刚刚绘就的“两大跨越”蓝图、将会继续实施的以办好10大实事为重点的一系列和谐社会建设措施……无不以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河南人民有理由期待和欣喜。

  “二要在克服孤立发展思想中确立协调发展观念,充分认识社会发展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改变一谈发展就是经济发展,一谈经济发展就是速度加快、总量增长的片面认识,在发展中确立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效率提升、民生改善、环境友好等方面相统一的发展理念,确立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四元互促、全面协调发展的观念。”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的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相协调。

  应当承认,当前,社会发展诸因素之间的不协调现象是存在的,某些方面还比较严重。例如,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过大,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等等。

  造成这些不协调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认为“有了经济就有了一切”的孤立发展观的影响是重要原因。

  改革开放之初,急于摆脱贫困,人们往往认为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速度、规模、数量的增长,以为只要经济增长,人均收入赶上发达国家,我们就实现现代化了。于是,经济增长指标往往成为一些地方、部门考核干部政绩的唯一标准。他们对其他社会事业急功近利,甚至认为牺牲社会建设、生态环境是必须付出的代价,如此等等。

  这种孤立发展观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河南的协调发展。比如:与发达省份相比,我们的工农业还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平衡状态;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发展滞后;城乡差距有拉大的趋势,据测算,我省农村的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医疗等要赶上城市目前水平至少需要几十年……

  河南是个发展中大省,发展的任务相当繁重,理应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但决不能走入孤立发展的误区,不仅要追求结构优化、效率提升的更大规模、更高水平的发展,还应当统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事实上,河南追求协调发展的脚步早已迈开:在全国率先提前一年免除农业税,实施了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举全省之力,使黄淮地区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四市“凹陷地带”尽快隆起,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等。

  一些统筹协调构想正在付诸实施,比如,省里决定加大教育投入,切实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创新方法抓文化建设等,向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河南阔步前进。

  “三要在克服‘先污染后治理’思想中树立绿色发展观念,改变发展不计资源环境代价的错误思想,从传统‘三高一低’的‘黑色发展’模式中跳出来,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清洁解决利用,更加重视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开发,努力在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中实现永续发展。”

  人类的延续和代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基本要求,每一代的发展都应该为下一代人的更好生存和发展留下空间和条件。

  工业革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和高速发展,但对地球资源的索取超出了合理的范围,伴随而来的是沙尘暴侵袭、凶猛频繁的拉尼娜和厄尔尼诺现象等生态灾难,对全球生命支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

  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决定了我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模仿美英等发达国家当初以挥霍资源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中原崛起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如果以浪费资源和牺牲人文、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无疑是吃子孙饭、断子孙路,这样的发展不符合经济规律,也不符合自然规律。

  河南有值得记取的教训:像由于过度旅游开发,导致被誉为“活化石”的珍稀植物物种——石人山秦岭冷杉大面积死亡;像豫陕晋接壤“黄河金三角”地区,曾因过度开发导致水土流失。据测算,我省万元GDP能耗是国内先进水平的1.8倍,能源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工业万元增加值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3到5倍。

  我们能不能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走出“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践行以可持续发展为内容的绿色发展观。

  令人欣慰的是,河南已经并且还会给出越来越多令人满意的答案:全省节能减排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不断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有的地方开始尝试创新生态环境建设机制,招商引资项目只要有污染,就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试行绿色GDP……

  “四要在克服狭隘的开放发展思想中确立开明的开放发展观念,改变小打小闹、小进即满的保守观念,培养世界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省发展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

  内源型经济,是指主要依靠本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推动本地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经济发展;外源型经济,是指主要通过大规模地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来推动本地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

  有例为证: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通过引进外来资金,发展外源型经济,可以迅速获得经济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等各种要素,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迅速缩短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

  地处中部的我省总体上是“内源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方式,影响了产业层次、产品档次、产品技术含量,企业规模小,竞争力不够强,以至于我们没有世界500强的企业,中国500强也屈指可数。

  原因何在?这与我们头脑中固有的小打小闹、小进即满的保守观念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必须培养世界眼光,树立全球视野,推动我省发展由内源型经济增长向内源型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增长转变。

  内源型经济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最终和持久力量,外源型经济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外部推动力。因此,我省内源型经济与外源型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思想应是:将“外源型”和“内源型”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大量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支持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在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提高内源型经济的发展水平,最终使河南的经济发展充满活力,并且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适应能力,有充足的发展后劲。

  到那时,不愁河南的中国500强、世界500强“群象”起舞。

  “五要在克服常规发展思想中确立创新发展观念,走出发展就是拼资源、拼能耗的传统发展误区,确立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推动经济发展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

  资源驱动型经济发展,是指依靠区域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的比较优势,通过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初级加工并形成初级产品的经济增长模式;创新驱动型经济发展,指在制度创新条件下,通过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

  两种发展模式孰优孰劣?与资源驱动型增长相比较,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是一种结构性的增长,它消除了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要素报酬递减、稀缺资源以及负外部性等制约因素,从而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了可能。

  我省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资源也较为富裕,一些人特别是领导干部,总认为我们“地大物博”,为了经济发展速度,吃了“祖宗饭”不说,还要断“子孙粮”,经济发展的“大头”主要属于拼资源、拼能耗的资源驱动型产业。

  究其原因,是一些地方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观念还不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习惯于传统的发展观念和思维方式,对科学发展的规律研究不够,成为导致经济社会粗放发展和不平衡、不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代省长郭庚茂在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上指出,我省煤、电、油、气、运瓶颈制约明显,企业成本上升较快,竞争压力加大,资源要素约束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我省粗放型增长方式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靠大量耗费资源、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老路已经行不通。

  河南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特殊的省情特点,决定了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作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路径,把建设创新型河南作为决定河南未来命运的战略决策。

  河南要实现两大跨越,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着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依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不断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攀升。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的理念,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着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推动管理创新。

  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把观念转变到科学发展上来,树立起与科学发展相适应的精神状态,我们一定能建设一个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新河南,一个走在中部崛起前列的新河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