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厅

“为官不为”病因探析(四)

发布单位:省纪委省监察厅驻水利厅监察专员办公室

时间:2015-08-10

点击数:


“笨”而不为 根在不求上进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作者:孟凡兵


    “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当前,在党员干部队伍中,这样的观点颇有一定市场。持有此论的党员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不会干”“不会为”,深感能力恐慌、本领恐慌却又不求上进,缺乏真本事、硬功夫,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 
    “笨”而不为的领导干部,在抓发展、促改革、惠民生工作中,标准要求不高、工作效能低下、服务意识不强、能力本领欠缺,损害了领导干部形象,贻误了所负责工作,辜负了群众期望。 
    1 诊断“笨”之表现 
    现实中,有这样一种观点:为官不贪不占,不干事也算是好官。其实不然,不贪不占只是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最基本标准。一个好官不仅要不贪不占,更要上为国家谋利,下为百姓造福。 
    “在一些部门,存在着少数领导干部工作‘不会干’的情况,这不但严重影响着各项工作顺利开展,而且也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云南省龙陵县委组织部长夏红军如是说。 
    “部分领导干部的‘不会干’表现在满足现状,不求上进上。”夏红军分析,这样的干部虽然也有事业心、责任感,但由于领导能力和领导方法不够,往往工作效果不好。实践中,这样的领导干部知识老化严重,满足于自己多年前的专科、大学学历,在工作中只会吃“老本”,工作起来缺乏卓有成效的工作思路,显得捉襟见肘、力不从心。 
    云南省龙陵县某局原局长杨某,因民主测评不理想,再加上无明显政绩,被调整到另一个单位担任“二把手”。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难以相信地说:“我是从基层一步一步熬上来的,没犯错误,年龄也没到,怎么说让我下就下了呢?”杨某被调整后,曾多次找县里领导“申辩”。经过领导反复做思想工作,他终于明白,必须面对现实,看到不足,努力学习,弥补差距,认认真真做好被调整后的工作。 
    湖北省沙洋县一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时文思敏捷,工作有激情。走上领导岗位后,提笔行文再也离不了空话、大话、套话等“八股腔”,工作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对部属不能给予正确的方法引导,习惯于发号施令,浮躁之气严重。最终,因工作无起色而被领导约谈。领导干部这样的“笨”表现为华而不实、眼高手低。 
    领导干部的“笨”还表现为“井底之蛙”、自以为是。工作中,部分领导干部自我感觉良好,对自己的一点点本事、一点点成绩沾沾自喜、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小进即喜、小富即安;有的忙于事务,疲于应酬,看不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有的自以为是,听不进不同意见;有的对上级的决策部署缺乏研究,对工作研究不深不透、一知半解,做事情“粗针大麻线”。如广西贺州市某镇原镇长,因为基层工作经验不足,统筹协调能力欠缺,而又自恃学历高,学习抓得不紧,对工作疲于应付,致使该镇多项工作在县里排名靠后。最终,该镇长被调整了职务。 
    2 把脉“笨”之根源 
    “在任何时候真正决定性的因素都是你自己”,这是北京大学已故著名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一句名言。“不怨天,不尤人,反求诸己”。领导干部身上“笨”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其自身。 
    “学习不够是领导干部能力不足的总根源。”云南省委党校副校长、行政学院副院长王国忠说。领导干部自身放松了学习,必然会导致政治意识、理论素养、大局意识弱化,领导能力、执行力不足。 
    有这么一条知识折旧定律:一个人1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或者说一个人学过的知识,如果每年不更新7%,这个人便很难适应社会变化。 
    “现在的领导干部基本上是从生产一线上锻炼成长起来的。”云南省纪委组织部负责人讲,有的领导干部所取得的大专或大学学历是在工作岗位上通过自学取得,没有在高等院校经过全面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先天”欠缺,加之疏于学习、知识老化,导致能力素质很难提高。 
    怠于思考、思维守旧,是领导干部“笨”的另一根源。学习没有目标,学而不思,习惯用旧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或者对自己的本领不能客观把握,以为自己当领导干部多年,样样精通,特别是取得一些小成绩或者受到一些部属吹捧,就以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个人能力与时代发展的距离越拉越远,在指导实践方面缺乏科学理论支撑,造成领导力不强和执行力效果不佳。 
    难于创新,墨守成规,也是造成领导干部“笨”的缘由。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去思考和研究,难于创新,热衷于按常规行事,以至于在新问题和复杂局面面前束手无策。如果做什么事都要翻开“本本”找依据、搬出“传统”找出处,那么,就会失去到手的发展机遇。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一切问题,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解决;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当中才能抓住。 
    除了领导干部自身根本原因之处,考评机制缺失,也是部分领导干部工作能力水平不高、甘居平庸的原因。如果考核评价机制和监督问责制度对“不会干”这种“隐性”失职界定不清、重视不够、监督不严,则会对“庸官”问而无责、考而无据,使问责和考核流于形式,致使几年不变样的“守摊干部”“维持会长”能够长期“坚守”下去。 
    “如果某区副区长被考评为‘较差’,主要领导干部如区委书记、区长同样有连带管理责任,也要进行处理。”云南省昆明市委组织部部务委员赵增昆介绍,该市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工作作风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暂行办法》,把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与部门工作绩效考核结合起来,给平庸领导干部传递压力,倒逼领导班子督学、干部自学,有效防止和解决领导干部“不会干”的问题。 
    3 开出以学治“笨”处方 
    “学习几天,受用一生,警醒一辈子!”这是参加云南省厅级干部任职培训班学员们的共同感受。今年3月23日至27日,云南省组织2014年以来新提拔的106名厅级领导干部参加了以“党风廉政建设及履职能力提升”为主题的任职培训。 
    “从2007年至今,云南省已连续9年举办新提拔省管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及履职能力培训班。”云南省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介绍,每一期培训,尽管工作繁忙,但大家都十分珍惜难得的培训机会,将学习作为增强本领的“助推器”、勤廉兼修的“加油站”。 
    为使这一做法形成常态,云南省纪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党校联合发文,规定“全省新提拔的乡科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要在当年参加反腐倡廉建设和履职能力专题培训,并使这项工作形成制度,长期坚持”。 
    “领导干部无论是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只有学好,才能做好。加强学习是领导干部弥补不足、缩小差距、避免失误、改进工作的根本措施。”王国忠说,以学治“笨”,不失为一个治疗庸官的良方。 
    要保证以学治“笨”取得实效,必须完善与之相配套的制度、措施。 
    贵州省黔西南州出台了《不胜任现职干部召回管理办法(暂行)》,梳理归纳并公布了30种“惰政”现象,包括对“不会干”的领导干部进行召回。这一措施让一些干部心里有压力,有本领恐慌感、紧迫感,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意识,有效弥补了从严管理干部的“短板”,倒逼干部认真履职。同时,对被召回干部,并没有将其打入“冷宫”,而是通过“回炉淬火”“回炉加钢”“历练锻造”等教育方式对其“维修”。该反思的反思,该教育的教育,该补给知识的补给知识。“维修”过关后,被召回干部仍能回到原岗位,体现了干部召回管理工作的人性化。目前,全州召回1334名干部,有1080名干部通过集中学习后全部回到原岗位工作。 
    湖北省沙洋县在2014年机关作风整顿中,对一些虽未犯大错、但不思进取的干部亮“黄牌”。其中,23名科级干部因在亮“黄牌”后一段时间内,仍然我行我素、不思进取而被降职或免职,其工资、补贴等待遇也随之下降。此举,逼迫“笨”的领导干部主动学习进取。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那是无能者对自己的放弃。只有真正下“猛药”、敢于亮“黄牌”,让滥竽充数的“笨”干部没有立足之地,才能唤醒广大干部的进取意识,形成人人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