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水利300问》——30.黄河历史上有几次大改道?

发布单位:河南省水利学会

时间:2017-07-20

点击数:


    黄河自古以来“善淤、善决、善徙”。黄河下游由于决口,主流迁徙,并在较长时期内放弃旧道,改走新道。历史上它不仅在下游的黄、淮、海平原上迁徙无常,而且在上游的银川平原和内蒙古河套平原,中游自禹门口至潼关的河段也都发生过变动,不过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摆动的幅度远不能与下游相比,影响也小。因此,通常所讲的黄河改道,一般指下游而言。史料记载,黄河共有六次大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第一次大改道,详情无法推测,但当时自然漫流, 改道是不会少的,总的趋势是向东南摆动。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自瓠子决口,南入泗水由淮水入海。过了23年堵塞后,当年又分为屯氏河,和正河并行70年,平帝时(公元1—5年)又夺汴渠向东南漫流,公元11年自魏郡(今河北省南端)决口,向东北漫流,称为第二次大改道。这种大片漫流延续了六七十年。
    魏晋南北朝的400年间,决溢记载少,没有大改道,只是下游分支不少。隋唐五代决溢渐多,决水主要流向东偏北。有过两三次局部改道。隋以后有分支永济渠和通济渠。北宋时一二年决溢 一次,向南,向北都有,河道有京东故道,横陇河道,北流,东流至南宋初改道向南止,八十年间大部分走北流,有人认为1048年是第三次大改道。
    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宋人防金兵南下在豫北决黄河东流起,至清咸丰五年(1855 年)铜瓦厢决口止,700 多年间,是黄河南流夺淮入海期。有人认为金明昌五年(1194 年)在阳武的一次决口是第四次大改道,实际是逐渐变动的。
    明清时河道最为纷乱,除走贾鲁河经开封、曹县、单县、商丘、徐州下循泗水故 道自淮阴西北清口入淮一线外,不少时间是走涡河、颍河及睢河故道。弘治二年(1489 年)决开封附近主流又东北至张秋,一支东流经归德(今商丘)至宿迁小河口(睢河故道)入泗、入淮,一支南入颍水及涡河。以后再堵再决,弘治七年才全堵上,北岸修了太行堤。 宿迁小河口一支成了主流,后又屡次决溢南流,主流入涡,再由涡移小河,再北移徐州北及沛县入运。有人说弘治时是第五次大改道。
    咸丰五年(1855 年)兰考铜瓦厢决口被认为是第六次大改道,直至一百余年后的今天,黄河由大清河入海,是仍回归东流偏北期。清末至民国先有20年(1855年—1874年)在山东西南部多道漫流,后大清河故道段又有大量决溢。至1938年,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政府在河南省郑州花园口炸开黄河堤,黄河向东南流入淮河,到1947年,花园口堵口,黄河才复归故道,即今经山东省垦利县入海的河道。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