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水利300问》——《河南水利300问》之水利文史篇

发布单位:河南省水利学会

时间:2017-07-20

点击数:


    水与人类休戚相关,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一部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一部中华治水史。大禹治水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国家,郑国渠本为疲秦之计反而成就了秦的一统天下,李冰父子修都江堰造就了富庶一方的天府之国……从古至今,水、水利、水害以及人类的治水过程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化,人类在敬畏水、使用水、管理水、治理水的过程中形成了波澜壮阔的水利发展史。水不仅推动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也创造了一系列的治水文明,催生出一个个千秋留名的治水先贤,孕育了薪火相传的水利精神。
    河南地处中原,水陆四通八达,有江、河、淮、海四大河流水系,雨润丰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使与水相关的河图洛书、大河村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等成为中华文化的渊源;从公元前21世纪禹都阳城,到公元13世纪金代灭亡的3500年间,先后有20多个朝代的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中原,全国八大古都中,河南占其四,洛阳、开封、安阳、郑州无一不是依水而兴;黄河两岸曾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一部治水史,半部河南史。从大禹治水、孙叔敖修陂、西门豹引漳、“召父”“杜母”治水安邦到王景治河、贾鲁治河、林则徐治河,一个个鲜活的治水人物连接着一 段段精彩的治水故事,在中原大地上留下了无数个治水印迹,成为世代相传的历史佳话。河南是提水机械桔槔的发源地;有众多禹疏九河的遗迹,有中国最古老的大型灌溉水利工程,有比欧洲早1000多年的水排;淮源庙、济渎庙、嘉应观和错综复杂的河流故道,见证着“四渎”沧海桑田的演变;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葵丘之盟“不以邻为壑”、《治淮上游论》“蓄泄兼筹”的哲学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从依水、治水、管水到人水和谐相处,一代代水利人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治水无止境的深刻涵义。
    本篇以时为序,择要将不同历史时期的治水闪光点,用 30 多个题目像串珍珠一样 串联起来,以期能为读者勾勒出一个河南水利文史进程的真实脉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