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上古时期水利史

    河南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据考石发掘,在伊、洛河三角平原龙山文化的矬李遗址中,就有圆筒式水井;在汤阴县龙山文化的白营遗址中,就有木构架支护的深水井.传说中的大禹治水,用“行山表木”、“淮绳、规矩”等工具,“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经过调查研究,改过去“障水”为“疏导”,终于把“浸山灭陵”的洪水,分疏九河,导流于渤海,平治了水患。考古发掘的淮阳平粮台古城址中陶制管道的排水设施工程,是在城中间路下埋有三排陶质排水管道,直筒形,一端直径为0.23~0.26m,另一端为0.27~0.32m,便于衔接,是发现最早的城镇排水设施。都说明远在4000多年的夏代以前,就已经历了兴水利除水害的顽强斗争,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
    春秋战国时期,农作物已开始推行一年两熟制。由于铁器的出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土地得到大量开垦,农业水利有所发展。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各自为政。楚国为了吞并宋、郑等国,在宋国(商丘)边界的睢水、汴水上堵坝拦水,淹没了宋国的大片土地,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为中原霸主,集诸侯于葵丘(今民权县境)会盟,订立盟约,为解决边界水事纠纷,以周天子的名义下达禁令,并制定“无曲堤、毋壅泉”等规定,不准以邻为壑,搞边界阻水工程。为最早解决水事纠纷的条例。
    公元前605年,楚相孙叔敖“作期思之陂”,即开发史河水源修建雩楼灌区,灌溉固始和安徽金寨的农田,是最早的引水自流灌溉的记载。公元前500多年,郑国大夫邓析利用杠杆原理,创制成汲水用的桔槔提水工具,是最早发明的提水机械。公元前400多年,西门豹修建漳河十二渠,灌溉安阳和河北磁县等地农田。据考古发掘的登封古阳城供水工程,是距今已有2500多年战国时代的工程,是从阳城东的告成北沟和城西的肖家沟引水入城的供水工程,有八条干支输水管道向城内供水,估计总长将有8000m左右,管道按高低分为两层,这与城内居民点的北高南低地形有关。根据已发掘的3号水管道看,比降为千分之二十。管道内径是12.3cm,粗估管道流量可达20~30L/s。整个供水系统计有输水管(管道槽和陶管)、沉淀池、贮水设施、控制流量的四通管等,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工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古运河鸿沟,沟通黄、淮运道,形成了诸侯国的水道交通网,兼有灌溉之利。黄河两岸连贯性堤坊也始建于战国。这一时期,虽是水利建设记载的起始阶段,但证明水利建设已在灌溉、防洪、水运和城区供、排水等方面已广泛地发挥了作用,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生产的发展。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