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区,主要受西风带大气环流控制,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过渡带气候特征明显,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期、复杂多样、气象灾害频繁等基本特点。一般特征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全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16℃,1月平均-3~3℃,7月平均24~29℃,极端最低气温-23.6℃,极端最高气温44.2℃。山地与平原间差异比较明显。全年无霜期从北往南为189~240天。按照气候差异和地形等因素,河南分为淮南、南阳盆地、淮北平原等7个气候区。
一、气候分布
(一)淮南气候区
淮南气候区位于河南最南部,包括淮河以南各县及淮河以北的淮滨、息县和桐柏县。区内淮河横贯东西,大别山矗立南端,地形从北至南分别为平原、丘陵和山区,海拔高度由几十米至1000多米,其间大、小数十条河流由南向北汇入淮河,水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大于15℃,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1℃左右。山区极端最低气温可达-21~-17℃。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日数为224~229天,其间积温为4800~4900℃。春季受江淮气候影响,降水约占年降雨量的25%~30%。年湿润系数大于1.0,全年平均水分收入大于支出。初霜始于11月上旬,最早在10月中旬;终霜为3月下旬,最晚在4月中旬,无霜期220~23天。
(二)南阳盆地气候区
南阳盆地气候区位于河南西南部,包括淅川、方城、镇平、邓县、南阳、新野、社旗、唐河县及西峡、内乡、南召县海拔500米以下部分。伏牛山横卧北部,西与鄂西北山区相接,南邻鄂北平原,东部浅山区隔开黄淮平原。唐河、白河和湍河贯穿盆地,南流汇入汉水。年平均气温14.5~15.8℃,1月平均气温0.5~2.4℃,极端最低气温,除南阳市达到-21.2℃外,其他在-17.0~-13.2℃。初霜始于11月上旬,最早在10月中、下旬;终霜最晚在4月上、中旬,无霜期220~235天。年降雨量700~900毫米。年降雨量50%左右集中于夏季,且多为暴雨,春、秋降雨量相差甚少,冬季降雨量最小,占年降雨量的5%左右。年湿润系数0.7~0.9。其水热资源仅次于淮南。
(三)淮北平原气候区
淮北平原气候区位于河南东部,华北平原南界,包括驻马店市、周口市、许昌市(除长葛、鄢陵、禹县)和平顶山市(除郏县、鲁山)。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伏牛山余脉海拔在200~500米,其余大部分为黄淮平原,一般海拔在80米以下,洪汝河、沙河等,由西北向东南穿过,流入淮河。南部为湿润型,北部为亚湿润型。年平均气温14~15℃,1月平均气温0~1℃,多年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2~-10℃,最热月平均气温28℃左右。初霜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最早见于10月中旬,终霜最晚在4月中旬,无霜期220天左右。年降雨量700~950毫米,其中夏季降雨量占43%~53%,春季降雨量占20%~25%,秋季降雨量占19%~23%。湿润系数0.8~1.0。适宜小麦、棉花、芝麻、大豆、烟叶等作
物生长。
(四)豫东北气候区
豫东北气候区位于河南东北部,包括安阳市、濮阳市、商丘市、开封市、郑州市及新乡市等地。年平均气温13.0~14.5℃,最冷月平均气温-2.0~3.0℃,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4~-12℃。0℃以下的冷期100天以上,是全省寒冷期最长的地区之一。7月平均气温27.0~27.5℃,极端最高温度42.0~43.6℃;无霜期210~220天,全年日照时数2300~2600小时。一般年降雨量600~700毫米。
其中延津、原阳等不足600毫米,是全省的少雨区之一。夏季雨水占全年降雨量的55%~64%;春雨较少,黄河以北占年降雨量的14%~15%,黄河以南的豫东平原占17%~20%;冬雨占3%~6%;秋雨占20%左右。年湿润系数0.7左右。由于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均,常出现季节性旱涝。
(五)太行山地气候区
太行山地气候区位于河南北部,包括安阳、新乡两市的西部,太行山东麓山地丘陵和林县盆地。地势起伏,海拔900~1000米以上,最高山地达1800米。太行山海拔1000~1100米为暖温和温带的分界区。年平均气温13~14℃,最冷月平均气温-3~-1℃,极端最低气温极值-23.6℃,也是全省极低气温。最热月平均气温26℃,极端最高气温40.6℃。无霜期200天以下,初霜日一般在10月中旬,最早初霜可在10月上旬;平均终霜日为4月上旬,最晚终霜可在4月中、下旬。降雨主要集中6、7、8三个月,占全年降雨量的60%~70%,春雨只占15%,加上蒸发量大,春旱频繁。年湿润系数0.6。由于迎风坡地形的抬升作用,是全省的暴雨中心之一。
(六)豫西丘陵气候区
豫西丘陵气候区位于河南省西部,北邻黄河,南为豫西山区,东接豫东平原。包括洛阳地区的东北部丘陵浅山区,洛阳市、郑州市的巩县、登封、密县和平顶山市的郏县、许昌地区的禹县丘陵部分。主要由西部黄土浅山丘陵,伊、洛河谷地和东部嵩山山地丘陵组成。黄土丘陵面积占4/5,海拔高度由伊、洛河谷地的110米到浅山的500米,部分高达700米。年平均气温14~15℃,1月平均气温-1.0~0.5℃,平均极端最低气温-12.0~-11.0℃。极端最低气温-21.0~-17.0℃。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少雨的6月,最热月气温27~28℃,伊、洛河谷地极端最高气温44.2℃。初霜始最早见于10月中旬,终霜为3月下旬到4月上旬,最晚在4月中、下旬。一般年降雨量600~700毫米。伊、洛河谷地一带降雨量在600毫米以下。降水从4月开始增多,但4~6月各月增加不明显,7月猛增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减少。全年降水50%左右集中于夏季,秋雨略多于春雨,各约占全年的25%和20%。年湿润系数0.6~1.0。
(七)豫西山地气候区
豫西山地气候区位于河南西部深山区,主要包括三门峡的卢氏、灵宝、陕县,洛阳市的栾川、嵩县、洛宁、汝阳的山区,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山区和伏牛山南坡的西峡、内乡,南召县境内的海拔高度在500米以上部分。山势陡峭,峰谷交错,相对高度1000~1500米以上,伏牛山主要山峰海拔2000~2200米,形成山地特有的垂直气候。伏牛山北坡900~1000米以下为暖温带,以上为温带;南坡500~600米以下为北亚热带,以上与1000~1100米为暖温带,再往上即为温带。2~7月为气温升高时期,8月到次年2月为气温下降时期。年平均气温在12℃左右,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26℃,无霜期200天左右。一般年降雨量600~900毫米,海拔高度1000米以上部分降雨量逾千,呈南多北少之势。山地南部降雨量超过800毫米,北部绝大多数地区降水600~800毫米。年湿润系数为1.0,旱象较少。
二、气温分布
河南省年平均气温一般在12.8~15.5℃,分布趋势南部高于北部、东部高于西部。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地,因地势较高,气温偏低,年平均气温在13℃以下。南阳盆地因伏牛山阻挡,北方冷空气势力减弱。淮南地区由于位置偏南,年平均气温均在15℃以上,成为全省两个比较稳定的暖温区。1月气温最低在-3~3℃,7月最高在24~29℃,极端最低气温发生在1951年1月12日的安阳,为-21.7℃;极端最高气温发生在1966年6月20日的洛阳,为44.2℃。
三、地温及日照时数
河南省各地年平均地温悬殊不大,一般为15~17℃,北部略低,南部稍高。各月平均与年平均地温均略高于相应地区气温。一般在11月下旬出现冰冻,2月下旬与3月上旬解冻,最大冻土层深度20~30厘米。全省实际日照时数在2000~2600小时,日照率大致为45%~55%。其分布趋势为北部多于南部,平原多于山区。黄河以北大部在2400~2600小时,西部山地为2000小时,其余地区都在2000~2400小时。
年湿润系数分布,南部大、北部小,同纬度西部山区大于东部平原。大致驻马店和新蔡以南地区的年湿润系数普遍大于1.0,水分收入大于支出,气候比较湿润。黄河两岸及以北地区的数值小于0.6,水分支出大于收入,气候比较干燥。
四、水资源
(一)蒸发量
全省水面蒸发量地区分布总趋势,呈现自南往北、自西向东递增的规律,即较干旱的北部与东部的水面蒸发量,大于较湿润的南部与西部的水面蒸发量。地区上,南部大别山、桐柏山区蒸发量800mm左右,为低值区;淮河上游北岸的洪汝河水系蒸发量900mm左右;沙颍河及以北蒸发量900~1000mm;北部太行山区蒸发量1000mm左右;沿黄河一带蒸发量超过1000mm,是全省的高值区。年内最大蒸发量一般发生在5~8月,最大连续四个月蒸发量一般占年总量的50%左右,在地区分布上比较稳定。由于受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速、气压等气候条件年际变化不大影响,蒸发量的年际变化也不大。
(二)降水量
河南省地处内陆,大气降水主要受夏季季风和地形综合影响,全省多年平均(1956~2000年)降水量771.1mm。地区上呈现南部大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的分布趋势。南部山区1400mm,北部平原区600mm。由于山脉对气流的台升作用形成了伏牛山东麓鸡冢一带1200mm、大别山区北侧新县朱冲一带1400mm和太行山东麓卫辉市官山一带800mm的3个降水量高值区。豫北东部平原和南阳盆地为相对低值区,金堤河、陡骇、马颊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600mm,是全我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河南省降水量具有季节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大的特点。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汛期四个月降水占全年的50%~75%;冬季12~2月降水最少,占全年的2%~10%。全省点雨量站的最大与最小年降水量极值比一般为2~4倍,个别站超过5倍,豫北的南寨雨量站,1963年降水量为1517.6mm,1965年降水仅273.9mm,年降水极值比达5.5。
全省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一方面全省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汛期雨量又往往集中在几次暴雨或一、两次暴雨过程。7月下旬至8月上旬,是全省最易出现大暴雨的时期,习惯上称“七下八上”,是发生大洪涝的危险期。建国以来的多次较大暴雨洪水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如“75·8”暴雨中心林庄最大24小时降雨量达1060毫米,1996年8月3日林州最大24小时降雨量771毫米,2000年7月5日延津最大24小时降雨量530毫米,2005年6月30日南召白土岗最大6小时降雨量达到520毫米,2016年“7.19”暴雨中心林州百石湾最大24小时降雨量738毫米等。另一方面,全省干旱灾害发生比较频繁。由于我省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经常出现南涝北旱、北涝南旱、局部洪涝和局部干旱的现象,甚至出现连年干旱的情况。据统计,我省一般旱灾约2~3年出现一次,大旱、特大旱灾约10~20年出现一次,局部干旱现象几乎年年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