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水资源管理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郑州市水利局
(2006年1月10日)
郑州是我省水资源严重贫乏的地区之一。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3.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的1/2、全国的1/11。水资源短缺成为影响郑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原则,“蓄住天上水,拦住过境水,北引黄河水,南调长江水,保护地下水,开发再生水”的基本思路,积极探索水资源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把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措施,推动全社会走上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一、在建设节水型社会过程中我市的做法
(一)注重超前规划,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我市高度重视规划工作,近几年来,先后编制完成了《郑州市水资源综合规划》、《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规划》、《郑州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郑州市城市供水水资源规划》相关规划20多个。《郑州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几易其稿,现已提交市政府批准。在全市“十一五”水利发展规划和其它相关规划编制中,统筹考虑资源、环境条件,以水资源规划为先导,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坚持速度和效益、发展和保护相统一。
(二)采取行政措施,建立水资源统一管理和保护机制
2004年我市供水节水办公室整体移交到市水利局,理顺了水资源管理体制,初步实现了城乡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为加强水资源管理打下了良好基础。但还存在市级与市辖各区及城市都市村庄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不协调等问题。这一问题的存在,造成在市区有限的空间分区分片管理,违背了水资源的自然规律,对水资源很难实行总量控制。也违背了对水资源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取水许可,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水量水质,统一调度的总体要求。为彻底理顺这种水资源管理体制现状,解决因体制问题引起的各种矛盾,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向市政府反映,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着手起草规范性文件,2005年10月市政府出台郑政文(181)号《关于加强我市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市内五区的水资源管理工作由市水利局统一管理,原由市内五区管理的地下水取水户必须全部移交,解决了长期以来市区水资源管理不统一的问题。
(三)采取工程措施,构筑与水资源优化配置、保护相适应的工程体系
一是大力开展水环境工程建设。首先以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和骨干河道治理为重点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分别对丁店、纸坊、五星、常庄、尖岗水库等大中型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对贾鲁河、熊耳河、七里河、金水河、东风渠先后进行了高标准治理,使部分防洪标准达到了20-50年一遇,除涝标准达到5年一遇,总治理长度达57.3公里,总投资近6.5亿元。城区河道的治理,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达到了“水清、界明、岸绿、景美”的整体效果。二是全力推进节水工程建设。平原节水灌溉和西部山区集雨节灌工程建设效益显著。我市连续三年每年市财政投入1100万元,把集雨水窖建设列入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一,共发展集雨水窖3万多个。在做好渠灌、管灌等传统节水工作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喷灌、滴灌、微灌等节水新模式。有效地减少了水的损失和浪费,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打下了坚实基础,以节水现代化推动了全市农业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在城区结合各单位的用水情况,指导一些具备条件的单位兴建节水工程,创建节水型单位、灌区,建设与改造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中水利用工程、郑州三棉纺织有限公司冷却水循环利用工程等节水工程。全市年设计节水能力达1亿立方米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了75.02%,我市节水设施的一水多用、循环利用和废水处理回用能力逐步增强,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创建省、市节水型企业(单位、灌区)30个。
(四)采取科技措施,提升水资源现代化管理水平
2005年,我市依托郑州水利信息网络平台,开始建设郑州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该系统是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的配套系统。通过建立郑州市水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以自动化监测、远程传输和计算机处理为手段,为水资源开发、利用、维护、管理、勘察、评价、规划、工程设计、防洪抢险、水土保持、防治旱涝灾害等提供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使现有的水资源发挥最佳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对我市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该系统已完成一期水资源实时监控系统建设,年内有望建顾自动化监测网络,实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和计量、监测的自动化。
(五)采取经济措施,促进水资源合理高效利用
我市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根据国家政策、行业用水定额和本地区水资源状况及供水成本等,实行了计划用水单位的用水计划审批制,同时对计划用水单位实行单月考核,超计划、超定额用水征收加价水费,科学合理制定水价政策。近年来,调整地下水水资源费、自来水处理费标准,并实行累进加价制度和相关的节水奖励措施,限制企业超计划用水,对节约用水的用户实施奖励。特种用水行业如营业性洗浴场所、洗车场(点)纳入了计划管理,建立循环水及其他节水设施,逐步实现特种用水行业的一水多用、循环利用,有效地遏制浪费用水行为,减少水的消耗,促进了用水计划管理和节约用水工作,计划用水管理单位达到了2252个,计划用水管理率达到了77.5%。2005年郑州市区征收各类规费4026.4万元,其中地下水资源费2221.6万元,污水处理费1495.8万元,加价水费309万元。全市水资源费征收突破3000万元。
二、下一步工作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水利部对《郑州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评审及批复意见为新起点,按照规划要求有组织、有步骤地做好各项试点工作。
要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到2010年,初步建立初始水权分配与用水指标交易管理制度,完善水资源的宏观控制和定额管理指标体系;基本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市场引导、用水户参与的节水机制;基本建立有利于促进节约用水和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水环境承载能力不断提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力争用水总量(含生态和环境用水)不超过16.5亿立方米。万元GDP值取水量降至73立方米,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8;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降至38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污水收集率达到75%,污水回用率达到60%;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3.5∶48.5∶48.0。在水资源管理方面,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实行用水与排污总量控制,明晰初始用水权,进行初始水权分配,初步建立和规范用水指标交易规则、制度和市场,初步形成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与水生态保护的运行机制。初步建成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初步实现水资源实时监控、优化调度和数字化管理。在人与自然和谐方面,城区河道的水质优于现状水平,水环境承载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实现水系网络化,水功能区水质指标达标率为80%,饮用水源水质指标达标率为100%,超采区水环境恶化势头得到遏制。为保证以上目标的实现,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完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建立单元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配置机制,为逐步实行初始水权分配创造条件。健全水资源量质全面监管机制,积极发展水资源管理协会等非政府组织,充分调动社会各届广泛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水资源审计核算体系。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有偿使用、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单元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全面推行计划用水和超计划加价收费制度;建立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制度,严格实施限制排污总量和削减单位排污量;制定浅层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深层地下水禁采的管理办法;制订扶持农业、工业节水政策;建立健全节水产品认证、准入和淘汰制度,强化节水设施、器具和设备质量的监督管理,鼓励居民家庭更换使用节水器具。
三是加强载体建设。通过扶持创建一批节水型农业基地、工业企业(单位)、城镇和社区等,形成示范效应。农业上,采取措施减少农业灌溉用水、减少化肥农药施用强度和减少副业养殖造成的面源污染。工业上积极推行分质供水、多级用水、循环用水,深化污水处理,达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建设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集中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解决农村生活污染问题。积极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强化全民珍惜、节约、保护水资源意识,在全社会树立惜水、节水、护水、爱水的现代水文化理念。
四是加强水生态建设。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大力开展河道综合治理,定期疏浚河道,完善长效管理措施。采取扩建河道、建造人工湖泊等措施,提高水域面积和湿地有效面积。结合城市规划,大力建设公共河湖公园、水景游廊、亲水广场,建设现代化水景观。
五是建立水安全保障体系。完善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预警监测系统,制定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建立起完备的饮水安全保障体系;科学制定防洪规划,合理利用雨水和洪水资源,建立洪水管理制度和防洪应急预案。依据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水资源供给条件,按照“以供定需”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建立经济发展和水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安全保障体系。
六是建设水利信息系统。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建设集水资源节约、保护、管理、水环境质量调度控制、防汛防旱、工程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水利信息化系统,实现实时监控、资源共享、联合调度和辅助决策,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以上汇报,如有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