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大力推进水文现代化 全面做好“十一五”水文工作
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局长 杨大勇
(2006年3月23日)
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十五”期间全省水文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研究部署“十一五”和2006年全省水文工作,坚持科学发展观,明确目标和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的全省水文工作。
一、“十五”期间全省水文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河南水利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的五年,也是水文事业开拓进取、加快发展和成效显著的五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水文部门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加大投入,在水文测报预报、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水文法规建设、水文科技进步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一)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水利发展新思路开展各项水文工作。“十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把解决水资源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强调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部党组提出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新思路,水文部门紧紧围绕新的治水思路,为全省防汛抗旱、水资源开发利用和水环境保护提供了优质高效的服务。一是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着眼,为有效解决我省“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和水土流失”四大水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水文支撑。二是坚持以人为本,优先考虑为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等与广大人民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提供技术服务,为领导决策指挥当好哨兵和参谋。三是夯实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河南水文现代化进程。四是深化改革,完成水文系统人事制度改革,理顺基层测站管理体制,推进了水文系统机构和体制的健全完善。五是加强政策法规建设,2002年省政府颁发《关于加强水文工作的通知》,2005年《河南省水文条例》顺利出台,为水文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法规保障。六是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职工综合素质。
(二)夺取全省防汛抗旱水文测报预报工作的全面胜利
“十五”时期,我省洪涝灾害频繁发生。2002年淮河干流发生了较大洪水;2003年淮河出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黄河遭遇了近50年来少有的华西秋雨;2004年干江河、澧河发生近30年一遇的超标准洪水;2005年淮干、洪汝河相继出现大洪水,南召县出现13小时降雨648毫米千年一遇的局部山洪。在历次严峻的洪涝灾害面前,全省广大水文工作者不畏艰险,坚守岗位,抢测洪峰,准确预报,出色地完成了水文测报预报任务,发布200多站次洪水预报,发送水情电报60余万份,准确率达85%以上,为各级防汛指挥部门抗洪抢险、调度指挥提供了及时准确的水文信息,最大限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水文情报预报减灾效益达22亿多元。
坚持防汛抗旱两手抓。“十五”期间,我省每年都发生较为严重的局部旱情,为加强我省墒情监测工作,从2002年开始水文墒情监测站网和旱情服务系统建设,目前在全省18个地市共建设墒情监测站121处,自行研发墒情信息自动译电处理系统、墒情站网电子地图等,以省防办名义向省政府提供“雨水墒情简报”,为全省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农业生产提供基础信息服务,获得了有关部门的好评。
(三)水资源监测服务工作取得突出业绩
认真做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十五”期间,完成了全省第二次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加强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工作,共新建和改建地下水监测井477眼;编制完成了《河南省地下水观测井网系统建设应急方案设计》、《河南省浅层地下水超采区划》等,开展我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地下水压采方案编制工作,编制年度《水资源公报》、《水资源简报》等,及时发布地下水动态信息,为经济社会各部门提供及时可靠的水资源基础数据和分析信息。
坚持水质水量并重,加强水质监测工作。高质量地完成了水质监测规划、河南省水资源保护规划、河南省水功能区划报告,全面启动城市供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完成海委《卫河地表水污染对地下水影响关系调查研究》和黄委《伊洛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配置阶段试点报告》,完成了淮河水系水质动态监测等各项常规业务工作;加强水质监控系统建设,在全省主要河道控制站和重要的入河排污口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并进行实时监测,为用户特别为城市居民用水的引水口作出水质预警预报;全省水环境监测中心网点顺利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复查评审考核;编发年度《河南省水资源质量概况》、淮河水系《水质动态简报》等,提供及时可靠的水质信息,在全省和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资源论证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从2002年9月与华润电力集团洛阳首龙山电厂正式签订电厂扩建工程水资源论证项目合同开始,服务领域逐步拓展,在电力、酿造业、地下水保护行动、水厂等各个方面都有涉足,另外在防洪影响评价、水资源调查评价、水土保持项目上开展了大量工作,进一步拓宽水文业务范围,累计签订水资源论证项目合同27项。
(四)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200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投资2.4亿元解决淮河、海河流域800个污染较重村庄的群众饮水安全问题。为保证全省饮水安全解决方案的经济合理,厅党组非常重视,安排水文局开展饮水现状水质普查工作。接到任务后,局党委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共调查村庄1100个,监测井点1183个,采样1543个,监测水质项目20项,绘制水质普查监测井点电子地图,高质量按时完成普查工作,为规划供水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配合厅农水处开展了全省农村饮水现状复核评估工作,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五)水文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五”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在2001年底经省计委立项,批复投资3800万元(其中省投资3000万,部补助800万元),以基层测站和水文水资源监测设施改造为重点,力争使国家级重要水文站测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省级重要水文站提高到30年一遇。目前,“十五”共落实资金2920万元(其中省投资2400万元,部补助520万元),完成4处国家级和26处省级重要水文站改造建设,3处水文勘测局基地调整建设,建设标准比“八五”、“九五”有了较大提高。认真完成河南省水文站网评价和测站编码工作,进一步优化水文站网。工程带水文项目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省“工程带水文”批复投资3000多万元,落实投资约1500万元,完成了白龟山、孤石滩、昭平台、班台、蒋集、白沙、告成等15处水文站,盘石头、玄武、息县、五沟营、庙湾、砖桥等10多处水文站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南湾、鲇鱼山、石山口、宋家场、薄山等水文站已列入规划,“十一五”期间即将建设。“工程带水文”取得了显著的效益,投资资金比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高,投资一步到位且时效性高,水文基础设施改造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省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建设于2005年获水利部项目办批复建设经费3258万元,进行12个防汛分中心的建设,今年将安排四个分中心的建设,这对于提高我省水文测报自动化水平和测洪标准,加快水文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水环境监测设施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厅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十五”列入水环境监测设施建设经费510万元,目前全省分析室面积达2550平方米,其中恒温面积450平方米,各水质中心的防潮、防尘、通风、保温等条件大大改善,购置了日本和国产的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和美国、日本、国产的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先进仪器设备,大大提高水质监测分析能力。
“十五”期间,新建生产办公用房13000平方米,职工住房4000多平方米,大部分职工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套房;同时加大先进测验仪器设备的引进力度,购置先进的ADCP多普勒流速剖面仪5套,GPS全球定位系统2套,全站仪17套,缆道操作台21套,桥、巡测车14辆,省局防汛应急增援设备1套,太阳能自动充电设备15套,电脑60余台(其中笔记本20台),更新改造水文测流缆道20处,更新测船4只,改造水位自记井9处,自行研制的“流量智能测控系统”、“LEG大屏幕无线水位显示系统”、“数字式雨量计”也在全省逐步推广应用。
(六)科技兴水文和水文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五年来,我们积极实施科技兴水文战略,大大提高了水文工作的科技含量,加快全省水文应用性研究与基础性研究的步伐,“十五”期间开展的科研项目中有21项获奖,其中5项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获省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
水文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一是水文情报预报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十五”期间,全省18个省辖市建设了水利宽带网,利用宽带网进行水情信息的传输;防汛雨水情信息全部实现了市地分中心以下采用语音、手机报汛或异步网报汛双备份,市地分中心到省水情中心采用水利宽带网和广域网并行传输,实现了两者的互为备份,全省各分局建立防汛信息广域网、信息服务系统等,驻马店水情分中心示范区建成运行,开发了“沙颍河流域防汛优化调度系统”、“河南省防汛雨水情会商系统”等,水情分析走向科学化。二是水文数据库建设有所突破,完成淮河流域1950-1995综合资料的录入校对,初步完成淮河流域地表水水文测站、降雨量测站、蒸发量测站沿革考证,充实完善水文数据库,提升水文信息化服务水平;三是出色完成资料整编工作,完成“河南省短历时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工作,完成了恢复重点流域重点卷册水文年鉴汇编刊印工作;三是河南省水文信息网于2003年7月1日发布,构筑了对外交流的网络平台和窗口;全省14个地市水文局都建成局域网或连通了水利内部网,水文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
(七)水文法规体制建设取得突破
2002年河南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水文工作的通知》,大大推进了水文事业的发展;2005年《河南省水文条例》经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高票审议通过,从法律地位上明确了水文工作的性质和管理体制,是我省建国以来第一部水文法规。随着《条例》的出台,成立了河南省水文监察支队,为确保各项水文工作依法有序开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全省47处重要水文站的管理体制得以理顺,机构规格升为科级,设正科级职位47个,副科级职位39个,明确测站建制。进一步理顺各勘测局内部机构建制,增设监察员和总工指数及内设科室,省局增设了妇女委员会干部职数,恢复了团委机构建制。
(八)人事制度改革圆满完成,职工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水文系统人员聘用制改革从2004年8月份开始,2005年全部完成,在全国水文系统是平稳、高效完成人事聘用制度改革的单位。实行中层领导竞争上岗,一般人员双向选择,全系统749名同志参加双向选择,996人和单位签订了聘用合同书,247人竞争到科级岗位,充分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调动了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十五”期间,共投资130多万元用于职工再教育培训,49人参加研究生班学习,3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举办陆地水文专业大专函授班2次116人,专升本函授班1次87人,陆地水文专业中专班2次163人,引进大中专毕业生65人。同时加强在职职工的技术培训,举办ADCP、全站仪和测绘软件培训班、水文情报预报、水文缆道、水质监测等培训班,成功举办了水文勘测工和水质监测工技能竞赛,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水文职工专业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
(九)财务经营和后勤保障工作扎实有效
“十五”期间,各项经费投入都有较大提高,共落实经费投入23000万元,比“九五”增长了60%,同时水文运行维护管理费、雨量委托观测费、地下水委托观测费等专项经费实现零的突破。全省综合经营创收力度加大,年收入由“九五”期间的650万元上升到1200万元,万元以上测站由10个上升到40个,有力地促进了水文经济增长,职工福利进一步改善。
扎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安全生产、计划生育和综合治理等工作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全系统无安全生产事故和计生违纪事件发生;同时大力为基层职工办实事,投资100多万元,解决了38个基层测站160多名职工、家属的吃水难问题,为65个水文站配置了太阳能热水器、冰箱等,解决了大部分一线职工吃菜、洗澡、看电视难等问题,提高水文勘测工地矿工资标准,广大基层职工的工作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十)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和提拔力度,保证水文工作的有序开展;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纪检监察和审计力度,特别是加大建设工程的廉政监督和执法监察工作力度,保证了“三个安全”;切实抓好工青妇工作,广泛开展文体运动,由我局代表水利厅选送的话剧小品《淮河第一情》荣获水利部调演一等奖,在全省水利系统职工乒乓球、篮球赛上,我局代表队荣获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并在其它体育赛事中多次取得优异成绩;重视支持老干部工作,充分发挥老干部重要作用;持续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系统21个单位获省部级先进单位,100多人获得省部级表彰,其中省局被人事部、水利部评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集体,水情科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潢川、班台、鸭河口、槐店四个水文站获“全国文明水文站”称号;赵彦增同志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水文标兵”荣誉称号,许凯、姚国锋等同志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树立了水文行业的新形象。
回顾“十五”,我省水文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取得了很大成绩,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水文行业的形象和地位得到提升,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是水文站网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基层测验、报汛设施设备现代化建设的力度不够;二是水文预报技术有待进一步提升,对特殊暴雨形成的特殊洪水需要加强分析研究,提高情报预报水平和最大可能延长预报期;三是水文巡测基地建设进展缓慢,地下水监测手段落后,水质化验应急设备标准较低,快速反应能力和自动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水文基础和应用研究滞后,对水量水质结合的分析评价、水文中长期预报等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基础薄弱,水文数据库需要进一步完善,水文信息服务尤其是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五是水文行业政策和法规建设需要加大宣传和实施力度,水文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在以后的水文事业发展与改革中逐步加以解决。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全面做好“十一五”时期全省水文工作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中原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文职能调整、加快水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未来的五年,我省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防洪减灾要求更高,破除水文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更加迫切。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以明确的指导思想,清晰的工作思路,扎扎实实推进各项水文工作。
(一)“十一五”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水文工作全局,按照“结合实际,统筹全局,适度超前”的发展原则,增强水文站网整体功能,提升水文水资源监测分析评价能力,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力实施科教兴水文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制度法规建设,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水文和谐,全面提升水文支撑能力、发展活力和社会影响力,初步实现水文现代化,为我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水文支撑。
(二)“十一五”时期水文发展目标
根据水文“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要努力完成以下目标:
1、全面提高防汛抗旱水文测报预报能力,进一步提高预报精度和时效。
2、提升水资源监测能力和服务水平,推进监测自动化建设,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3、加快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站网整体功能,推进水文站网、巡测基地和测报设施设备的现代化水平。
4、增强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基本建成各专业应用系统,加快水文办公自动化建设,实现水文服务信息化。
5、健全完善水文行业政策法规,进一步理顺水文管理体制,促进水文事业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
6、加强高素质水文人才队伍建设。
7、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
(三)“十一五”期间水文工作的重点任务。实现“十一五”时期水文发展目标,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1、立足防汛抗旱,做好水文测报预报工作
我省旱涝灾害发生频繁,防汛抗旱任务长期而艰巨。做好水文测报预报工作,始终是水文部门的重要职责和任务,必须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十一五”时期,要着重突出水文测报预报现代化建设,进一步提高测洪标准,做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12个水情分中心的建设以及开封局的水情通讯网络建设,加强基层通讯网络的持续建设和分中心防汛减灾预报系统的全面研发工作,力争实现重要水文站能施测百年一遇洪水,所有中央报汛站20分钟内传到各所属水情分中心,30分钟内传到部水文局;加强对水情和水文预测预报技术的深入分析研究,完善水文防洪测报预案,做好洪水预报系统、会商系统以及全省14处地市勘测局的雨水情监视预警系统等水情信息服务系统的完善建设,不断提高预报精度和延长预见期;加强对山洪等特大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预报,提高水文应急测报能力,减少各类灾害损失,为各级政府提供及时准确的水文情报预报信息,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级政府的决策需要。
坚持防汛抗旱并举,推进旱情、墒情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进一步完善墒情监测站网,更新原有121处墒情观测点的监测仪器设备,加强墒情的深入分析研究,推进旱情决策支持系统建设,实现对农田墒情、地表水、地下水等信息的综合查询管理,为全省抗旱决策指挥和水资源优化利用提供重要依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水文支撑。
2、提升水资源监测分析能力和服务水平
积极适应新形势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职能的转变,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监测能力建设,拓展水资源监测服务领域,加强监测自动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积极为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全面节约和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服务,为构建节水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大力推进全省水资源监测服务系统建设,提高应急监测能力,加强对水资源短缺地区的监测、南水北调受水区的水资源动态监测、大型灌区水量的监测等;加快全省地下水监测井网建设,逐步改变传统落后的地下水监测方式和手段,力争到2010年全省地下水监测井达到3530眼,完成省地下水自动监测中心、市地下水监测分中心和覆盖省、市、县、测井4级的地下水动态监测信息采集与传输网络系统建设。二是加强水质监测能力建设,调整充实水质监测网络,加强对省市界水体、饮用水源区、保护区的水质监测和分析评价,推进水质预警预报系统的建设,提升地下水、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能力;提高对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增强应急监测服务水平。三是根据河南水利“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要力争解决农村800万人的饮水安全,水文系统要继续围绕这一目标,按照上级安排做好各项水质监测工作,为饮水安全工作提供好技术服务。四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加大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工作力度,在巩固原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积极探索新的服务领域,争取在水土保持等方面有所突破,为经济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水文经济增长。
3、夯实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实现水文现代化
一是加强水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工作,调整规划思路,规范编制体系,为增加水文投资创造必要条件;二是进一步调整、充实、优化水文水资源站网,在“九五”、“十五”基础上,认真抓好剩余29处水文站和25处水位站的改造建设,推进实验站、城市水文站的试点、应急监测能力建设等,做好水上防汛抢险快速反应设备配置和全省水文站网管理系统建设;三是加快完善水文巡测基地建设、勘测局机关调整建设和勘测局基地监测设施建设,造就基层水文应急机动监测队伍。要做好永城、西平、新蔡、三门峡、济源、鹤壁、固始等基地建设,改造洛阳、郑州、驻马店、安阳、信阳等局办公条件;四是积极抓好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大力争取工程带水文项目,有力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五是加大先进仪器引进力度,为“八五”、“九五”改造过但现代化程度不高的重要水文站更新配置先进水文仪器设备,努力提高前期改造站测报仪器设备的现代化装备水平,继续引进标准较高的水质化验仪器设备,使水质监测分析能力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六是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三项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和审计力度,确保“三个安全”,争创优质工程。
4、提高水文科技服务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水文事业改革与发展实践,大力开展水文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加强对测验方法、水量水质结合的分析评价、流域及区域的水文规律等的研究和新技术的应用研究,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和再创新,搞好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增强自主创新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水文科技进步。完善水文数据库建设,开展地下水、水资源、墒情等数据库建设,完善水文基础数据库和防汛等子数据库建设,加快各项专业应用系统如水情信息服务系统、水环境监测GIS管理系统等的完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技术,逐步改变以刊印本、公报和报告为主的信息发布方式,丰富基于网络查询的服务范围和内容,建成集雨、水、旱情一体化的信息服务系统,基本实现水文水资源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服务的自动化和网络化,广泛地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等提供信息服务,提高水文水资源信息公众服务能力,依托水利宽带网实现水文电子政务,提高办公自动化水平,初步实现水文信息化。
5、推进水文行业政策、法规和体制的完善健全
在《河南省水文条例》出台的基础上,加大宣传贯彻力度,深入调查研究,加紧制订相应的合理化实施细则和方案,用法律武器维护水文部门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理顺水文事业的投入体制和管理体制等,逐步解决制约水文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强化水文行业内部管理,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推动水文工作走向规范化、法治化管理的道路;推进水文站流域和省共建共管的双重管理体制建设,抓紧完成其余水文站的科级建制,完全理顺基层测站管理体制;切实加大省水文局机构升格的工作力度,力争在“十一五”时期有所突破。
6、加强水文人才队伍建设
继续坚持完善单位、个人两方承担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的教育和人才培训资源。针对我局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相对缺乏的现状,省局党委提出了“312”计划,即到2010年,我局将重点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从目前的4人增加到30人,培养10个高层次的党政管理人才和20个经济管理人才。在专业技术人才中,高、中、初级人才结构由目前的1:3:5提高到1:2:3。大力提倡继续教育,办好一个60人本科班、一个80人大专班和一个研究生班,使全系统的研究生学历从目前的35人增加到100人,本科以上学历从目前的20%提高到50%以上;进一步从各大高校引进优秀毕业人才尤其是学习水文、水资源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和造就一支与水文现代化相适应的队伍。
7、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健全完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认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建设、构建和谐水文的一致性,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建设,在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中构建和谐水文。全省水文系统广大干部要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形成团结奋进的和谐氛围,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更加深入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和“三个文明”建设。
三、努力做好2006年全省水文工作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水文职能调整、加快水文事业发展的关键一年,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重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切实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测报预报工作。要立足防大汛、抗大旱,必须把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测报预报作为工作第一要务。按照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项汛前准备工作,搞好水情信息新编码的贯标工作,及早部署,认真组织开展汛前大检查,抓紧水文测报设施设备的检查修复,排除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制定完善各项应急预案尤其是防御山洪灾害的应急预案,逐级落实责任制,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迎战可能出现的洪水。需要强调的是,我省已连续三年出现比较严重的汛情,按照自然规律,不能排除今年出现较大旱情的可能性,需要引起大家高度重视,树立抗大旱的思想,加强墒情监测和旱情预警预报,建立抗旱预案,尽最大可能减轻各种水旱灾害损失。
(二)提升水文水资源监测服务水平。继续做好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认真完成各项常规水质、水量监测任务,进一步加强地下水监测,加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受水区水资源动态监测,积极为南水北调工程服务。加强水量和水质的同步监测和分析评价工作,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提供技术服务;利用人才、资质和技术优势,总结经验,主动出击,加大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等工作的力度,进一步拓展水资源论证的服务领域。
(三)抓好基础设施建设。认真抓好2006年省下达的600万元和部下达的189万元基建任务,做好国家防汛指挥系统水情分中心的工程建设的准备工作,抓好洛阳、漯河、平顶山、许昌4个水情分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十一五”规划和各项水文专业规划,大力争取“工程带水文”项目,启动燕山、宋家场、薄山等水文站建设,以郑州、洛阳、信阳局为重点着力解决省局机关、基层勘测局机关办公生活条件,搞好盘石头、玄武、砖桥、五沟营、庙湾、新蔡、淮滨、息县、北庙集、长台关等水文站及永城、西平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动水文基层测站危旧房改造工作。同时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廉政监督,全面落实基本建设项目“三同时”制度。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兴水文、人才兴水文战略。加强水文新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新仪器设备的引进力度,加强水文数据库建设,进一步整合防汛抗旱信息,推进水文信息化建设。积极实施“321”人才兴水文工程,办好两个大专本科班,做好水文技能人才培训工作,把专业技术人才高、中、初级结构比例由目前的1:3:5提高到1:2:3,组织好各项技能竞赛活动,促进干部职工整体素质提高。
(五)推进水文法规体制建设工作。加大水文条例宣传力度,加紧制定《条例》实施细则,加强水政水文监察人员培训,加大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力度,维护水文工作合法权益。搞好水文共建共管双重管理体制试点工作,搞好水文测站定边划界工作,完善全省测站土地手续工作,进一步落实72个测站的科级建制。加强自身建设,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强化财经纪律,开展全系统财会整顿大检查,努力做到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树立水文新形象。
(六)加大经营创收力度。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综合经营创收工作力度,力争使全系统水文经营创收总产值突破1500万元,基层创收万元测站达到45个,全系统职工福利待遇在去年的基础上人均提高10%,并将此项工作列入各级班子年度目标考核。
(七)切实解决关系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进一步改善基层测站的生产生活条件。计划投资30万元,为基层测站配备必需的生产生活物品,继续解决一线职工的“吃水难、洗澡难、看电视难”问题,提高水文测站野外津贴标准,建立全系统困难职工档案,实施“帮贫扶困”长效机制,构建和谐水文。
(八)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深化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健全干部任用机制,大力培养年轻后备干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严惩体系,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和干部安全,做好工青妇和离退休老干部工作,大力弘扬“团结、求实、进取、奉献”的水文行业精神,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在水文事业发展中的作用。
同志们,展望“十一五”和2006年的水文工作,我们满怀信心和希望。让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指导下,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全面完成2006年各项水文工作,为“十一五”开好局,坚定不移地推进水文现代化建设,为全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中原崛起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