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市水利局发言材料

发布单位:办公室

时间:2007-02-08

点击数:


 

搞好水土保持 再造秀美山川

(2007年2月8日)


    南阳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全市辖10县1市2区,总人口1060万人,总土地面积2.66万平方公里,山丘区面积约占总面积的67.3%。全市11个县市区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现象,是全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市之一。

    近年来,我市水土保持工作坚持预防为主,生态优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相结合,使全市水土流失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据统计,至2006年底,全市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8100k㎡,为山丘区群众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10.7万公顷。其中,治理区农业产值50%以上来自水土保持开发性治理。西峡、桐柏、淅川县先后被水利部、财政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十、百、千”示范县,全市有21条小流域被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十、百、千”示范小流域。淅川、西峡、内乡县开展的“长治”工程多次得到水利部、长江委、省水利厅的肯定和表彰。2003年我市被长江委命名为水土保持监督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市,2004年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工作先进单位。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认真贯彻落实《水土保持法》,切实抓好预防监督工作。一是加强宣传。坚持在世界水日及水保法颁布纪念日,刷写标语,出动宣传车,摆设宣传板面,在南阳日报开设专栏向全社会进行宣传。二是加强与有关业务部门的沟通和配合,将水土保持方案报批作为基建项目审批的必备条件,严把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三是加强水土保持执法检查,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近年以来,我市多次组织人大执法检查、政府联合检查、水利部门上下联合检查,切实解决水保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鸭河电厂、207国道改造工程、宛坪、泰奥高速等水土保持典型案件的查处,提高了生产建设单位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截止2006年底,全市累计审查批复各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表)620份,征收水土保持规费800万元,新建项目水保方案申报率达95 %,审批率达90% ,实施率达85% 。

    二、深化改革,积极探索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新路子。面对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我们积极创新机制,逐步探索出了“项目带动,民办公助,明晰产权,资源置换,盘活资产,激活民营”的新路子。一是强化政府调控力度,捆绑使用长治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验收,分部门实施的“三统一分”方式,集中开展水土流失治理。二是按照“谁投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资金用于水土流失治理。2005年以来,通过推行股份合作、拍卖、租赁、承包等形式开发“四荒”资源,我市共吸纳社会资金1798万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k㎡。三是采取群众参与规划、项目公示、合同制管理、“一事一议”等办法增加项目透明度,提高群众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积极性。工程完工后,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土地流转等形式,将经营权交还群众,确保工程效益发挥。

    三、加强项目管理,建设精品工程,提高工程效益。一是做好前期工作,把好工程建设质量关、验收关、治理成果管护关。由具备水土保持资质的单位和具有相应技术职称的人员编制实施方案,重点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合同制,施工过程中,业务部门跟班作业,现场指导,严格工程质量标准,对竣工工程制定管护制度和办法,落实管护人员,保证治理成果效益发挥。二是突出重点。在小流域治理中,我市突出坡耕地改造、生物配套和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三个重点,进行重点配套,重点建设。内乡县长岭沟小流域,连片建设坡改梯3000亩,栽植花椒、黄花菜等护埂作物100万株,修复坑塘堰坝10座,水窖180口,修建灌溉渠道2000米,做到了地整到哪里,水保工程配套到哪里,水保产业发展到哪里。三是示范带动。在工程建设中我们坚持“建精品、出亮点、创特色”,淅川县在南水北调中线渠首水土保持生态科技示范园建设中,委托河南省林业科学院进行高标准规划设计,采取专业化施工,标准化运作,建成了集水土治理、生态建设、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示范园区,被省水利厅确定为水土保持示范工程。

    四、培育水保产业,建设富民工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治理与开发相结合,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发展区域经济相结合,培育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我们着手组织实施的“治理一条流域,扶持一批水保大户,培训一批技术能手,创办一处精品工程,培育一个特色产业,致富一方群众”的六个一工程,已初步形成了山上水保林、山腰经济林、山下高标准梯田的建设模式。别具特色的水保绿色产业,使昔日荒山沟变成了聚宝盆,农民亲切地称之为“山上银行,山下粮仓”。淅川县马蹬镇紫气河小流域通过“长治”工程实施,发展花椒10万亩,培训农民水保技术员172人,使该镇成为中原花椒第一镇。吸引了川、鄂、陕等周边地区客商,仅花椒生产一项,每年为该镇增加收入600多万元。同时,还在项目区大力发展沼气,探索出了“畜——沼——粮”,“种——养——加”庭园经济发展模式,工程项目区乡村呈现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生态良好的山村新风貌。

    五、实施封禁治理,实现生态自我修复。依据水利部新时期治水思路,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了生态修复治理。2003年以来,我市先后确定西峡县、南召县为生态修复试点县,以水土流失相对较轻,具有植被恢复能力的残次林和荒山荒坡为生态修复区。围绕生态修复治理工作,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生态移民。对生存环境恶劣,不适宜居住的陡坡和荒山区农户进行整户搬迁,以保证生态修复的成果;二是结合我市淅川、西峡电气化建设,逐步推行以电代柴;三是改良畜种,改散养为圈养;四是建立水保林苗圃,为生态修复区的补植补造提供苗木,桐柏、南召等县已建立了以提供水保苗木为主的苗圃基地。止目前,全市已建沼气池3万多个、节柴灶12000多个,在500个自然村实施了舍饲圈养,改善了群众生活条件,减轻了面源污染,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南阳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流域机构的具体指导下,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全市仍有6000k㎡水土流失区尚未得到治理,一些已治理区域的水土保持工程还不能完全满足防治水土流失的需要;各级财政每年投入水保治理经费仅为500万元,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另外,农村税费改革也给水保治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值得欣慰的是,十几年来的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给农民带来了实惠,群众的积极性日益高涨。我们决心认真学习兄弟地市的先进经验,认真贯彻落实这次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把治理水土流失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按照上级确定的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原则、思路和战略蓝图,联系南阳实际,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众志成城,不懈奋斗,努力打造南阳秀美山川。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