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提高水文服务能力
支撑保障民生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
——在2010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水利部副部长 刘宁
(2010年3月27日)
同志们:
今年全国水文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交流2009年全国水文工作,分析当前形势,研究部署2010年水文工作,不断提高水文服务能力,加快推进水文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河南省刘满仓副省长和黄委会李国英主任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2009年全国水文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第一,确立了"大水文"发展理念。在去年的全国水文工作会议上,陈雷部长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大水文"发展理念,强调要从"行业水文"向"社会水文"转变,要"立足水利,面向全社会服务",并提出了新时期水文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布局、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水文事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大水文"发展理念,去年水利部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文工作的通知》。各地各单位积极践行"大水文"发展理念,完善水文区域发展布局,加强水文能力建设,健全水文发展的保障机制,大力提升水文服务水利的能力,强化水文的社会服务功能,不断探索与创新,取得了很多好的成效和经验。
第二,圆满完成了防汛抗旱水文监测和情报预报任务。2009年,全国雨水情呈现旱涝交替、旱涝并发、局部山洪突出、局部旱情严重的总体格局。西江干流、长江上游干流及太湖发生了超警洪水,中小河流暴雨洪水频发,多条河流发生了超历史洪水;北方出现严重伏旱,南方夏秋连旱突出;九个台风及热带风暴在我国登陆,比常年偏多两个。面对严峻汛情旱情,全国广大水文干部职工团结协作、精心准备,密切监视汛情旱情,加强分析会商,做好信息报送和发布,提供了大量及时准确的雨水情信息和预测预报成果,为最大限度减轻灾害损失做出了突出贡献。针对西藏雅鲁藏布江滑坡和重庆武隆滑坡事件,部水文局、长江委、西藏、重庆水文局等单位及时制定应急监测方案,迅速组建水文抢险突击队,历尽艰辛,圆满地完成了堰塞湖应急监测任务。
第三,政策法规建设取得新成效。去年,全国水文系统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江苏省水文条例》、《重庆市水文条例》、《贵州省水文管理办法》先后颁布实施。目前,全国有7个省(区、市)出台了水文条例,6个省(区、市)出台了水文管理办法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实施办法。部水文局组织制订相关配套规章制度,完成了《水文测站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省部级征求意见,编制完成了《水文站网管理办法》(讨论稿)。同时,各地水文部门依法管理也逐渐步入正轨。河南省在14个水文分局成立了水政监察大队,初步形成了省、市两级的执法网络;重庆市编制了《重庆市水文监测站网布设技术导则》,黑龙江、河北等省以及黄委会制定了水文资料使用管理办法,促进了水文行业规范化管理。
第四,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2009年,海委和太湖局水文机构升格为副局级单位,福建、广西、贵州水文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目前全国有8个省(区、市)水文机构实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全国333个地市级行政区划中,共设置266个地市级水文分局,11个省(区)全面实行按照地市行政区划设置地市水文机构。去年有32个地市水文机构实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地市级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目前全国有84个地市和56个县的水文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山东、河南、湖南、云南4省的全部地市水文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
第五,水文前期工作和投入力度明显加强。截止去年底,《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一五"建设规划》已完成规划建设任务量为:水文站84%、水位站91%、雨量站100%、水质站100%、水文巡测基地48%、水情分中心100%、水质监测中心(分中心)79%、业务系统72%。经过建设和改造的水文设施、装备全部达到防洪与测报建设标准;《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修订工作全面启动;《全国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进入全国汇总阶段;《全国旱情监测规划》、《全国饮水安全应急监测规划》、《全国水文实验站规划》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各地也高度重视规划前期工作,围绕"十二五"规划,制定完成了一大批重点规划。2009年中央项目共下达水文基建计划45152万元,其中中央投资31322万元,地方配套13830万元。河南、广西、重庆、云南、江苏、山西、辽宁等省区市明显加大了水文投入力度。
第六,水文服务范围进一步拓展。一是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信息支撑。水文部门及时、准确的监测信息,大量的基础资料和分析评价成果,为水资源调度、管理和保护,以及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通过加强移动监测和自动监测能力建设,提高了应对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反应和现场监测分析能力。二是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支撑。通过加强水生态监测能力建设,不断充实完善监测站点,定期向有关部门报送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成果,及时发布信息,为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了支撑。去年全国新增了8个重点地区藻类监测试点单位,统一了监测技术方案,扩大了试点区域和监测项目。三是为经济建设提供优质服务。针对日益突出的水问题,水文部门以提供水资源信息为基础,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水环境保护、城市建设等多方面提供服务,还积极参与了水电、能源、交通等工程建设的水资源论证和评价。通过《水文年鉴》、全国地表水资源质量状况月(年)报、《泥沙公报》、《地下水月报》等资料的共享与发布,以及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布实时水雨情、地下水水位、水质等监测信息,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服务。
第七,水文技术支撑工作不断推进。一是全国河流湖泊普查纳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制订了全国河流湖泊普查技术方案、技术细则和工作大纲等,先期开展了试点工作,进行了野外勘测仪器设备性能选型工作。二是水文计量检定工作得到加强。按照陈雷部长提出的"统一监测仪器计量检定,全面提高水文行业管理水平"的要求,开展调研工作,并召开会议对下一步工作重点进行了研究和部署。三是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取得进展。编制完成了《国家水文数据库建设规划》,并通过了专家审查。四是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共有17个项目荣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奖,77个项目获流域机构、省厅或地市科技成果奖。去年共申请立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27项,报批标准17项,新颁标准5项。部水文局还组织编写了《全国水文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五是完成了2008年度全国《水文年鉴》共75册的审查编印工作,组织了对中国西北地区稀缺资料的收集汇总。
第八,水文交流与合作全面加强。一是加强了与相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各级水文部门利用站网、技术、资料和队伍优势,积极与国土、交通、环境、气象、能源、军队等相关部门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大大拓展了水文服务功能和领域;通过与有关科研院所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合作,有力地推进了水文科学的发展进步。如与国土部门共同开展了《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前期工作、与环保部门共享水质信息、与气象部门加强会商,部水文局与河海大学签订长期合作框架协议等。二是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水文部门不断拓宽国际交流合作领域和范围,挖掘合作潜力,创新合作形式,丰富合作内涵。有关省区水文部门圆满完成了中哈、中蒙、中印、中俄、中越、中湄、中朝等多个跨界河流水文站网的管理、国际报汛与水文资料交换以及涉水事务外事工作中水文领域的合作与技术交流工作。认真落实中朝水文科学技术合作协议,向朝方赠送30台流速仪,共同签署了关于鸭绿江和图们江水文工作合作会谈纪要。调整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文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召开了IHP中国国家委员会工作会议。
第九,水文人才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一是人才队伍建设成效明显。2009年,全国水文系统以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为主线,大力实施水文人才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部水文局全年共举办面向行业的20多个不同层次的培训班,还开展了《水文人才培养(教育培训)工程》立项工作。各地坚持送出去请进来,鼓励职工接受在职教育,提高职工专业技能水平,加大引进优秀人才工作力度,提高队伍知识层次。二是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部水文局荣获"全国文明单位"称号;长江委水文局、黄委水文局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14个省级水文单位保持"全国水利文明单位"称号;内蒙古通辽水文勘测局获得"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一大批水文单位进入省级文明单位行列。
二、大力推进新形势下水文工作,不断提高水文服务能力
当前,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利事业正处在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加快转变的关键阶段。水文工作作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水文信息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资源性、公益性信息,信息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以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活水平。中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水资源的优化配置、节约和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用水结构、用水方式的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城市供水安全、防洪安全以及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提出了更高要求;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崛起、推动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以及推动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解决好水问题是关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农村饮水安全成为当务之急;扩大国内需求、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都需要大量及时、准确和优质的水文基础信息作为保障。新形势下水文如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面优质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
二是水利科学发展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近年来,水利部党组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水利工作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着力解决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生活保障、生存发展、人居环境等方面的民生水利问题,推动水利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文测报能力建设,拓宽水文监测预报领域,加强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预测预报及土壤墒情监测预测,为防汛抗旱决策提供准确信息;必须进一步加强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监测和趋势分析,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划定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用水效率控制等指标体系,提供高质量的水文信息;必须进一步加强对河流泥沙的观测分析,摸清河流泥沙来源和组成,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河道治理等提供科学依据;必须进一步加强水生态监测分析,为确保用水安全以及保护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提供信息支撑。水文能不能跟上水利科学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基础保障和技术支撑作用,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
三是全球气候变化对水文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今,全球气候变化已经引起降水的变化、冰川雪盖的减少、海平面的上升,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加,我国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强,局部地区强暴雨、极端高温干旱以及超强台风等事件呈突发、多发、并发的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系统产生了重大影响。必须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及其不确定性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评估和定量分析,加强气候变化对极端水文事件的影响研究,加强气候变化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加强应对突发水旱灾害的水文应急监测及预测预报能力建设,为防灾减灾提供可靠支撑。水文能否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新情况新问题,是我们面对的重大课题。
我们要准确把握水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水文事业科学发展,为水利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支撑。为此,要努力夯实三个基础、强化五项工作。
第一,进一步夯实水文人才基础。水文人才队伍是水文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我国水文队伍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要切实强化队伍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交流机制和聘用制度,积极推进用人制度创新,加强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定期开展各种专业技术技能竞赛,努力建设素质优良、专业齐全、层次合理、服务高效的水文队伍。一是建设一支政治过硬、熟悉业务、善于管理、勇于开拓的水文管理干部队伍。二是建设一支善于钻研、业务精湛、技术高超、服务能力强的水文专业技术队伍,着力培养一批能够跟踪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学科带头人。三是建设一支训练有素、爱岗敬业、作风过硬、能熟练使用现代化水文仪器设备的水文技能人才队伍,为水文测站生产与管理方式改革、新技术推广应用奠定基础。
第二,进一步夯实水文法规基础。水文法规是水文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条例》虽已颁布实施,但与之配套的规章及地方性水文法规还不健全,影响了该条例应有的效力。因此,要高度重视水文法规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水文条例》,加快推进与之相配套的水文规划制度、水文监测与预报制度、水文监测资料汇交和使用审查制度、水文设施与监测环境保护制度和水文资质管理制度等规章建设。各地要依据《水文条例》有关要求,加强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各自实际,抓紧出台地方性水文法规。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尽快建立健全以《水文条例》为龙头、五项制度为支撑、地方水文法规为基础的水文政策法规体系,为水文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第三,进一步夯实水文站网基础。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水文站网密度偏低、分布不均、种类不全、功能单一,不能满足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环境和水生态保护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水文站网规划与建设,充分考虑技术进步和水文测验方式改革,按照基本水文站网与巡测、调查站点相结合以及满足应用服务需求的原则,在站网功能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点面结合、站类齐全、功能较强的水文站网体系。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基本水文站网,以满足国民经济建设和控制主要江河水文情势变化需要。二是在山洪灾害、城市洪水、风暴潮等易发区重点补充建设报汛站网,以满足防洪减灾需要。三是在省、地市、县行政区界、水资源敏感区、大中型灌区取水口门、城市及工业供水水源地、重要的水资源调度与配置工程输水线路等区域建设水资源监测站网,以满足行政区界水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资源调度需要。四是在省、地市行政区界和敏感区、水功能区建立和完善水质监测站网,在重点河流、湖泊和水生态系统保护试点区建立水生态监测站网,以满足纳污红线控制、准确评价水功能区水质状况和河湖健康状况需要。五是在地下水超采区、限采区、南水北调受水区、地面沉降区、污染区和地下水水源地等建立和完善地下水监测站网,以满足地下水开发利用控制和区域地下水控制需要。六是在国家粮食主产区、易旱地区以及雨养农业区建立和完善土壤墒情监测站网,在水土流失区和易与水文站结合地区建立水土保持监测站网,以满足抗旱、水土保持工作需要。七是在国际河流流入或流出界以及在我国境内的干流和一级支流,建立较为完善的水量、水质、水生态监测站网,以满足国际河流管理与开发需要。八是建立和完善径流、蒸发、水生态与水环境、城市水文、地下水与土壤水、水文测验方法和仪器设备、泥沙与水土保持以及旱情等不同类型的水文实验站,以满足水文科学研究需要。
第四,进一步强化水文管理。管理是水文工作的重要环节。当前水文管理还存在体制不顺、行业管理薄弱等突出问题。要从水文事业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快水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省级水文机构改革力度,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逐步解决目前省级水文机构配置不合理问题;进一步健全地市级水文机构,积极推动各地设立县级水文机构,逐步形成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五级水文机构管理体制;进一步推动地市级、县级水文机构实行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地市、县人民政府双重管理体制,以解决水文工作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水文机构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工作,使水文部门的地位与其承担的任务相适应,以稳定职工队伍。要依据《水文条例》赋予水文机构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强化面向社会的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统筹规划水文站网,加强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完善水文资料汇交与审查制度,保证水文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仪器设备检定和水文计量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文计量检定体系;进一步加强水文水资源调查评价资质管理,做好资质审查和培训工作。
第五,进一步强化水文监测。水文监测是水文业务工作的基础。当前我国水文监测工作还存在设备老化陈旧、监测技术手段落后、现代化水平不高、应急监测能力不强等主要问题。要提高水文信息采集、传输自动化水平,改革水文测验方式,提高应急监测能力,逐步形成驻测、巡测、调查、应急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相结合的多方式、多层次的水文监测体系。一是要尽快实现水文要素监测长期自记、数字存储、自动传输和处理,不断提高水文监测自动测报率。二是要结合水文监测技术进步,积极推进水文测验生产与管理方式改革,实现驻测、巡测、间测和水文调查相结合的多种测站管理模式,争取在五年内使符合《水文巡测规范》要求的测站全部实行巡测。三是要增强应急机动监测能力,流域、省和地市级水文机构逐步建立应急机动监测队(中心),配备相应的先进技术装备。四是要大力加强卫星通信的应用,水利部已建成了技术先进、功能强大、高效实用的水利卫星通信网,在偏远和自然条件恶劣地区、在有关项目和系统建设过程中,应积极采用水利部卫星通信系统,充分发挥其作用。
第六,进一步强化水文服务。服务是水文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水文工作永恒的主题。当前水文部门的服务意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要认真贯彻落实"大水文"发展理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单一服务为全方位服务,努力拓展水文服务发展新空间,同时在服务中不断提升水文工作的能力和水平。一是深化为水利发展服务。要进一步做好大江大河和重要水库(湖泊)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加强山洪灾害监测与预警,为保障水库安全度汛和洪水科学管理提供支撑;加强地下水、土壤墒情监测分析,为全面抗旱提供科学服务。深入开展农村饮水、供水水源地水质与藻类监测分析,加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预警工作,为饮水安全和水环境保护提供及时信息;加强农业灌溉用水、企业水平衡测试、城市水资源精确测验等工作,为建设节水型社会和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依据。加强泥沙和水生态等监测分析,为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小水电建设、防洪排涝抗旱设施建设等提供可靠的分析成果。二是大力拓宽社会服务领域。要强化全面服务意识,深入了解经济社会各部门对水文工作的需求,及时捕捉公众对水信息的需求,加强水文资料公开和水文信息共享工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主动、及时、优质、高效的水文信息服务。三是加强水文信息服务系统建设。要重点建设和完善包括为防汛抗旱减灾、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修复和河湖健康评价服务以及为政府、社会和专业技术人员服务的业务系统,大力推进各类业务系统的智能化、可视化建设。加快国家水文数据库系统建设,形成覆盖中央、流域、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的水文信息服务体系。
第七,进一步强化水文科技工作。科技是推动水文事业科学发展的动力。当前我国水文科技工作存在创新体系不完善、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力度不够、标准化工作滞后等问题。新形势下水文科技工作要紧密围绕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立以技术标准、科技创新、技术应用、科技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的水文科技体系。一是进一步完善水文技术标准体系。加快制定新的业务领域技术标准,修订不适应当前需要的技术标准,加大行业标准升级为国家标准工作力度,统一全国水文技术标准。二是加强水文技术支撑研究。大力充实和完善水文实验站和实验流域,依托有关高校和科研单位以及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快开展生态水文学、城市水文学、水资源动态监测与评价方法、旱情分析评价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加强产汇流理论、水文预报模型、水文分析计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等研究。三是加强应用技术研究。依托有关高校、科研单位和工程技术中心,加强雷达测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同位素技术、信息技术等在水文中应用研究;加强受水利工程影响的水文站网布局及测验方式方法的研究,加强水文要素自动采集监测仪器设备和水文计量研究,加强水文气象耦合预报研究等。四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要从政策、资金、技术标准等方面鼓励和扶持新技术应用,建立水文仪器产品市场准入、水文科技成果评审奖励等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水文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长效机制。
第八,进一步强化水文文化建设。水文文化是在水文事业长期发展实践中逐步形成并不断积累的,体现水文价值理念的各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集合体,是我国水文事业发展的重要成果。长期以来,全国广大水文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负责任、特别能奉献"的作风,积极献身水文事业,涌现出以张宇仙、谢会贵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打造了极具特色的水文文化。新形势下水文文化建设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以文明测站、文明单位创建活动等为载体,建设以行业理念、行业价值观、行业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水文精神文化。要制定全国水文专业行为准则,建立健全规范水文行业行为、文明服务和安全生产等制度体系,构建体现水文行业价值理念、规范水文行业行为的水文制度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对水文行业标志、国家基本水文测站标牌的宣传和推广,加快国家基本水文站的标准设计工作,努力塑造水文行业良好形象,构建体现水文行业价值理念、展现水文行业外在形象、工作环境和形象标识的水文物质文化。
三、全面做好2010年水文各项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建设的收官之年,做好各项水文工作,对于圆满完成"十一五"建设目标和任务,顺利开展"十二五"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第一,认真做好防汛抗旱水文服务工作。今年以来,我国华南和西南等地出现严重持续干旱,目前旱情还在发展;北方地区和东部地区出现低温寡照和雨雪冻害;3月初,江西、福建、浙江等省部分地区以及太湖就出现超警洪水。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夏季全国大部气温可能偏高,一些流域和地区发生严重暴雨洪涝可能性大,防汛抗旱形势不容乐观。各级水文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立足防大汛、抗大旱,一方面要扎实做好各项汛前准备工作,提前部署,加强检查,强化措施,完善测报预案和应急方案,进一步加强水文监测仪器装备以及通信、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等信息系统的检查维护,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预测预报综合服务能力,从传统的季节性服务向全年服务转变。加强对中短期天气、水雨情和台风暴潮的预测预报,提高灾害预报的超前性、准确性。要加强预警系统和旱情监测系统建设,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坚实支撑。
第二,全面贯彻落实"大水文"发展理念。一要切实加强领导。水利部党组始终高度重视水文工作,各级水利部门,特别是省级水利部门和各流域机构的主要负责同志,要充分认识水文担负的重要职责和水文在水利发展与改革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水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公益性特点,在组织领导、工作部署、队伍建设、保障措施上真正体现"大水文"的要求,在人员调配、资金安排、政策措施等各个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二要切实提供保障。各级水利部门要高度重视水文基础工作,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切实提高水文服务能力。三要切实搞好宣传。要高度重视"大水文"发展理念的宣传工作,加大水文宣传力度,及时准确发布重特大突发水事件信息,大力宣传水文工作成效及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第三,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建设。今年争取出台《水文测站设施和监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完成《水文站网管理办法》省部级征求意见。各地要进一步加强水文法规建设,已出台的要加大执行力度和配套法规的建设,未出台的要争取在年内出台或列入立法计划。部水文局要加强地方水文法规建设的检查指导,协助地方做好相关工作。
二是大力推进水文管理体制改革。要继续加强省级水文机构的改革工作,未设立地市级水文机构的地区,年内应积极争取设立;对于洪旱灾害和水资源短缺严重的地区,加快县级水文机构的设立。要继续推动地市、县级水文机构实行双重管理体制,科学、稳妥、有序地推进水文部门参照公务员法管理。
三是认真做好水文规划和基本建设前期工作。今年要继续大力推动水文规划工作,抓紧编制完成《全国水文事业发展规划》和《水文基础设施"十二五"建设规划》。要进一步加大前期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建设任务。要严格管理制度和规程,对在建项目开展专项督查,保障水文基本建设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四是全面拓宽水文服务领域。今年,各地要按照建立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的具体要求和水资源监测的具体目标,抓紧完善监测站网规划,并将有关内容纳入"十二五"规划,同时要加大水资源监测频次,提高测验质量和预报精度,注重水量、水质同步,为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坚强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水文站网布设,积极推进区域和城市水文工作;强化水生态监测,努力推进藻类监测试点工作。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努力拓展服务的广度和深度。
五是加强全国河湖普查工作。全国水利普查已全面启动,河湖普查是其中一项重要任务,今年要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河流湖泊名录的普查。各级水文部门要充分认识普查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强化领导,积极准备,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和沟通,努力做好河湖普查各项工作。
六是开展水利卫星遥感应用工作。卫星遥感技术在水利系统的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不久前我们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进行了交流,部水文局要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加快卫星遥感数据在水文系统的应用步伐。近期要抓紧卫星遥感在水利普查特别是水利数据处理、河湖普查等工作中的应用,尽快实现与有关卫星遥感数据管理部门的数据联网,力争取得新突破。
七是加强国际河流水文管理工作。有关流域机构和省区水文单位要依据《国际河流水文站网建设规划》,加强国际河流水文站网建设,提高国际河流的水文监测能力,更好地掌握水文情势变化,做好国际报汛和水文资料交换工作,为国际河流的水情信息交换、水资源管理及航运等国际合作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
八是加强人才队伍和精神文明建设。今年要继续办好全国水文局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水文技师培训班和优秀基层水文职工座谈会等。认真做好水利部向边远地区水文站赠送100套卫星通信和电视接收设备有关工作,切实为基层水文职工做好事、做实事。要继续加强水文文化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水文站、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同志们,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民生水利重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大水文"发展理念,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充足的干劲、更加务实的工作不断提高水文服务能力,努力争取以优质的水文水资源信息支撑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服务经济社会新需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