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动农田水利建设迈上新水平
中共商丘市委 商丘市人民政府
(2011年8月18日)
商丘地处黄淮平原,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380万亩,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百亿斤以上,是国家粮食核心主产区。今年夏粮面对秋冬春三季连旱,各类农田水利工程效能充分发挥,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达78.6亿斤,增长1.3%,实现九连增。近年来,商丘粮食连年丰收,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得益于各级重农抓粮的工作举措,更与防汛抗旱并举、兴利除害结合,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密不可分。一大批水利项目的实施,农村水利得到了快速发展,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我市16次夺取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高度重视,统筹安排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工作,每年将农田水利、病危桥梁修复列为民生工程,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同奖惩。成立了市、县两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指挥部,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形成了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工作网络和组织体系。
针对农田水利项目资金渠道比较多的现状,按照“政府统筹、资金捆绑、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项目同创、目标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通过规划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把分散在水利、农业、林业、扶贫、国土、发改、财政、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的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集中投放,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了“各端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目标。如宁陵县通过整合涉农项目,本着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区域推进的原则,统筹兼顾,科学实施,实现了项目规模建设、资金规模使用、效益规模增长,最大程度地发挥项目工程效益。
二、多轮驱动,加大投入
一是项目拉动。紧抓国家加大水利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水利项目资金,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带动全市面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面发展。二是政府带动。充分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落实重点水利工程配套资金。市、县(区)财政在财力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都要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农民群众最需要、最期盼的水利问题。仅2010年市、县两级财政分别拿出7000万元和2.67亿元投入到水利建设。三是社会联动。采取企业捐助、以土换资、“县补、乡助、群筹”等多种形式筹集资金,保证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四是群众行动。“两工”取消后,我市采取“四议两公开”的形式,对田间工程进行广泛宣传发动,积极倡导“大家事情大家办,办好事情为大家”,统一了群众思想,群众自愿出工搞水利建设,从而实现了由“要我干”向“我要干”的转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达36.5亿元。
三、严格管理,强化督导
在工程建设上,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的要求组织实施,力求使每一项工程都成为优良工程。在工程质量上,严格建设管理,把好施工资质关、监理关、材料关、资金拨付关、项目验收关、工程建后管理关。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机遇,宁陵、虞城、睢阳区率先在全市成立了乡镇水利服务中心,为全供事业单位,核定了人员编制、经费,提高了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在小型农田水利产权改革方面,部分县(区)积极推行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明晰产权,落实管护制度,加强对水利工程的管理。工程建设中,成立督导组,分片包干督促检查水利建设工作,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抓宣传发动,抓施工组织,抓资金投入,抓工程进度,抓工程质量,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有力地推动了商丘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重在为民,注重实效
我市在水利建设中抓好“三个配套”,即:打井配套、灌区配套和面上除涝配套。突出解决农田灌溉、水围村庄、卡脖子工程以及群众出行难等群众要求最迫切的水利问题。夏邑县把“两通一排”(水通、路通和主要涝灾区积水能够排出)作为水利建设的重点,成效明显。睢阳区勒马、娄店等乡重点解决水围村庄问题,受到群众拥护。睢县提出“一乡一桥”,解决了群众反映的田间配套难的问题;虞城县等地加强沟河治理,解决了沿岸群众的引排水问题。全市一大批民生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调动了群众支持水利发展的积极性,全市呈现出农田水利建设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