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基本完成之际
河南省许昌市襄城县张庄移民新村 新华社记者 赵鹏摄
8月25日,丹江口库区南阳市淅川县张庄村312户1192名移民平安顺利入住许昌市襄城县王洛镇张庄移民新村。至此,河南省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8.61万移民集中搬迁任务基本完成,河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移民搬迁目标如期实现。
这是一项被称为“天下第一难”的工作:一头连着“国字号”工程,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库区人的切身利益。这是中国水利史上的奇迹:作为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征地移民最多的省,河南省共需搬迁安置干线征迁群众和库区移民21.7万人,其中,两年时间河南需搬迁安置丹江口库区农村移民16.2万,搬迁安置的时间之短、强度之高前所未有。整个集中搬迁过程和谐、顺利、平安,无一例安全责任事故。
“移民可爱,干部可敬,共产党伟大!”记者在采访中经常听到这样由衷的感慨。而对于千千万万移民干部来说,这是一次从思想到作风的锤炼,他们在磨练之中悟出了做好群众工作的真谛:“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
移民可爱——
“只要首都和沿线人民喝上丹江水时能想着我们就中!”
穷家难舍,故土难离。如果没有到过移民搬迁现场,你永远无法真切体验人群整体迁移瞬间画面的震撼:祖坟前的长跪,一捧家乡土、一瓶家乡水的随身珍藏;八旬老人手中一棵伏牛山的野柞树,还有那连着老土的根须……
男儿有泪不轻弹。已经百余次为搬迁移民送行的淅川县老城镇党委书记马华中实在不愿接受记者采访。他说每次看到移民告别故土的场景就会泪流满面,每次看到移民背井离乡的悲壮就会泣不成声。淅川县移民局长冀建成更不忍回忆:每当移民搬迁,就会看到一些主人无法带走的狗尾随车后久久不肯离去……
丹江口水库初期工程从1958年动工到建成,历时20年,动迁移民20.2万人,有的移民搬迁五六次,遗留问题不少。此次,为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淅川县再次成为主要淹没区,需动员16.2万农村人口搬迁,占全县人口1/4以上。
挥泪拆家园,迁祖坟,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当在“小利”和“大义”面前选择时,移民们舍“利”取“义”。香花镇刘楼村赵福禄的牺牲可谓巨大。他10年前在丹江边开饭店,专做丹江鱼生意,搬迁前他已经投入600多万元,饭店营业面积2000多平方米,每年收入80多万元。安置地是个普通的平原农区,刚开始他不愿搬,后来了解了国家政策,他毅然带头签了搬迁协议。
库区的172米迁移红线格外扎眼。66岁的金河镇姚湾村移民王廷颜,两个女儿住在淹没线之上不用搬迁。“平常,女儿家做了好吃的,都忘不了给我端一碗来,搬走之后,这样的事儿恐怕办不到了。俺也不想走,可是,总不能只顾自己就让国家调不成水吧?”搬迁那天,两个女儿紧跟着他乘坐的大巴车拼命挥手,王老汉泪流不止。
“没有什么要求,只要首都和沿线人民喝上丹江水时能想着我们就中!”就是这样普普通通的移民群体,为了世纪工程,默默地奉献着,把难以割舍的舍去了……
“我们的移民百姓太可爱了!他们为了国家舍弃小家,无怨无悔,我们只有心贴心服务,才能对得起他们。”中牟县委书记杨福平感慨道。8月15日,当淅川县金河镇魏岗村936名库区移民乘坐的汽车缓缓到达中牟县雁鸣湖镇安置点时,一排排红顶黄墙的两层小楼让车上的孩子们兴奋地跳了起来。移民刚到新家,工作人员就送上了大米、食用油、鸡蛋、蔬菜等39种食品和生活用品。搬迁当天,两地共出动了1800多名工作人员,平均每名移民都有两名工作人员为其提供周到服务。
此外,前所未有的优惠政策也让移民吃上了“定心丸”:平均为每人一次性投入生活生产补偿补助约7万元;搬迁后还享有20年的后续生活补贴;每个移民在安置地可以得到1.4亩旱地良田或1.05亩水浇地,每户一处宅基地。移民安置点的选择,坚持“三边”原则,即尽量靠近主要道路、城集镇和产业集聚区,方便移民生产生活。移民原有的渔具、网箱、果树、沼气池,甚至祖坟等私有财产都得到一定的补偿。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省南水北调办主任、省政府移民办主任王树山介绍说,省委、省政府要求把移民搬迁作为改善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契机。移民新村配备齐全,有的移民村还通上了天然气、用上了太阳能路灯。可以说,每个移民新村整体水平超过了当地群众10余年,真正实现了移民群众一代人建设三代人居住的愿望。
干部可敬——
“因为我们亲身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有幸见证了这个伟大时刻,苦并快乐着!”
5月29日,到南阳工作的第一天,市委书记李文慧就深入移民新村调研考察。他的心情不轻松,“作为水源地,如何让移出来的群众过上幸福生活,如何让一库清水永续北送?这是需要我们破解的两大难题。破解难题,关键在干部。”一直战斗在指挥最前线的南阳市市长穆为民也由衷地感慨:“在移民迁安工作中,淅川县和南阳市各级干部始终保持着坚定的决心、必胜的信心、坚韧的耐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这也是留给南阳群众工作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移民迁安这场战役中,广大从事移民工作的干部经受住了考验。有的,家在眼前,却翻山越岭,走村串户,长年累月难回趟家;有的,嗓子哑了,就依靠手势指挥,依靠手机短信进行交谈;有的,面对群众的一时误会和不冷静,做到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甚至被围困在瓢泼大雨之中,仍然耐心细致地给群众作解释工作;有的,儿女生病无法照看,父母去世无法尽孝,甚至妻子重病去世还不知道……
上过战斗前线并荣立三等功的淅川县老城镇移民干部安建成,分包着安洼村移民搬迁工作。去年6月29日,当他指挥推平道路时,推土机无意蹭了一户移民家的坟边。冲动之下,移民一把揪住他的衣领,抡起巴掌就朝他脸上打。眼见围观群众越来越多,安建成强忍住内心的委屈和眼中的泪水,对着坟头恭敬地说:“老人家,乡亲们要搬迁了,今天惊动了您,我安建成给您老磕头谢罪!”随后,他又拿起铁锹小心地给坟边添了些土……目睹此景的移民很是震动,紧紧握住他的手,连声说对不起。
淅川县县委机关原党委副书记马有志主动请缨,到马蹬镇向阳村任移民工作队队长,他平易近人的工作作风给当地百姓留下难忘印象。群众说:“来了马有志,移民就不难。” 可惜这位党的好干部壮志未酬身先死。去年4月15日,他在去查看移民新村的途中,突发脑溢血。临终前他给妻子打电话:“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为农民走了,我走后不要惦记我。”在他之后,南阳市还有10名县乡干部和移民村干部牺牲在移民工作岗位上。
南阳市主管移民的副市长崔军的话代表了移民干部的心声:“我们亲身参与了这项伟大工程,有幸见证了这个伟大时刻,苦并快乐着!”
在移民安置地,同样有一群对工作精益求精的干部,他们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老百姓,什么是“回家看到亲人”。8月8日上午,在镇平服务区内,前来迎接首批移民的封丘县长李晖,看到一位老大爷靠在车窗边正在啃着方便面,她非常自责,马上召开紧急会议,“移民为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多,不能让他们回到家再饿肚子,一定让他们吃上热饭!”下午4时30分左右,移民经过10多个小时、600多公里的奔波,终于抵达新家。卸下行李后,看到的是包户干部亲手端上热腾腾的饭菜,移民纷纷感叹:“真是回家了!”
在荥阳市的丹阳移民新村,市委书记舒庆每次到移民户中慰问,都要了解家里沼气是不是有气,电是不是能够稳定供应,水压是不是供得上,水土不服拉肚子该吃什么药。6月17日,搬迁当天,白石崖村村民杨变娜临产,荥阳市安排专人陪护。剖腹产术后第五天,荥阳市卫生局抽调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冒着大雨驱车千里再次来到淅川,为母女做常规检查后将他们接回荥阳。面对家属的感激,舒庆说:“咱们都是一家人,不把移民的事当自己的事,一切工作都干不好。”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多次表示,像南水北调移民迁安这样艰巨复杂的大事能静悄悄地圆满完成,关键是背后有一批务实重干的干部队伍,有一种新的为民之风。
共产党伟大——
“丹江口库区移民这项伟大工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完成!”
6月8日至10日,世界银行原社会政策与社会学高级顾问、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教授迈克尔·M·塞尼博士考察河南省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后,评价说:“中国有世界上最优惠的移民政策,收到了最好的效果。丹江口库区移民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项工程只有在中国才能够完成,其他国家都应向中国学习!”河南的经验是什么?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说,那就是科学的决策和扎实的政策。
经全面调研、审慎论证,2009年7月,河南省决定:四年任务,两年完成。即丹江口库区16.2万农村移民搬迁完成时间,由原计划的2013年底提前到2011年8月底。
做出这样一个决策,对河南省委、省政府来说,并不轻松。一系列数据可以印证这个决策的艰难:三峡百万移民中,农村移民45万人,共搬了17年,平均每年2万多人;黄河小浪底水库涉及河南移民16万人,搬迁了11年,平均每年1万多人。河南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全部集中在一个淹没县,在两年时间内基本完成搬迁,平均每年8万多人,移民迁安的难度和强度之大,在世界水利移民史上十分罕见。
这样的决策并不是盲目的冲动,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论证基础上。时间减半,首先满足了移民改善生活环境的迫切心愿。2003年国务院下达“停建令”以来,库区移民房不能盖、路不能修、厂不能建。在淅川,“不发展”成了硬道理!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说,库区村民一听房子响,赶紧往外跑。每逢刮风下雨,从县领导到乡镇干部,都心惊肉跳睡不着觉,生怕塌房子砸死人。
河南省省长郭庚茂还分析,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移民具有非自愿性、依赖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性,“大干问题不大,小干问题不小,晚干不如早干,慢干不如快干”。如果时间拖长了,不仅群众利益受损,大批干部也要被拖倒累垮。
科学的决策还建立在对经济发展环境的综合考量上。2008年11月,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刚刚开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国家出台了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河南省规划建设208个移民新村,加上库区基础设施、工矿企业和城集镇迁建项目,库区移民投资近200亿元。及早实施移民迁安,可以拉动中原地区内需,还可以避免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移民迁安成本,避免或减少移民迁安超规划投资。
“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河南省委明确把移民工作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检验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的重要标准,集中优势资源,坚决打赢这场硬仗。省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移民迁安有关事宜。省委书记卢展工要求把移民工作抓实、抓细、抓到位。省长郭庚茂每年都数次深入库区调研指导工作。分管移民工作的副省长刘满仓一年出席有关移民的活动40余次,“坐骑”去年一年跑了15万公里,曾经一周3次从郑州到300多公里外的淅川移民一线开展工作。河南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迁安工作成了各地积极主动、倾力参与的“一号工程”,成了一些地方政府严明纪律、严格奖惩的“一票否决工程”。
“这次大移民,邓州要接纳安置30345名移民,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3万多移民需要划出45000多亩地,涉及的村民和轮转的土地简直就是个天文数字。”邓州市副市长赵贤三算账说,按规定,移民每人配给1.4亩耕地。现在,农村土地一包30年,都在农民手里,尽管国家以每亩地2万余元进行征收,但现在的土地多金贵啊!必须做大量的动员工作,才能说服本地农民让出土地。而且,为调出1亩耕地,大体上要轮转调整15亩才能划出来。“这样艰难的调剂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才可能实现!”
把政府行为变成社会行动,举全省之力推进移民迁安工作,这是河南移民工作的显著特点。淅川县从乡镇直属单位、非移民村等抽调4000余名工作人员组成搬迁服务队,从74个县直单位中抽调960多人到移民乡镇参战大搬迁,他们与移民户建立一对一的联系,实行“六包”;省直25个厅局均由一名副厅级实职领导干部带队,由5到7人组成工作组,驻村蹲点,一包到底;各市、县实行了市包县、县包乡、县乡干部包村包户的逐级分包制度。省直36个部门都根据要求制定了具体细化措施,向移民征迁安置市、县作出了倾斜支持,直接帮扶移民资金20.92亿元。
“河南的移民工作之所以顺利,还在于充分尊重了移民意愿,实现了人性化搬迁。”河南省副省长刘满仓说,移民新村建设是移民迁安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户型选择方面,河南从社会上广泛征集美观实用的户型设计方案230个,经专家论证后精选出了46个获奖设计方案编印成册,发放到每个移民村,让移民群众精挑细选、优中选优。在新村布局、房屋造价、施工队伍招标等方面充分征求移民群众意见,积极组织移民代表全程监督。在搬迁安置过程中,河南提前制订详细的工作预案和操作流程,具体分解为46个“关键环节”和“规定动作”,对待年老体弱、临产孕妇、高危病人等特殊群体,逐一进行登记造册,给予特殊关照。坚持群众不理解不搬迁、问题不解决不搬迁、条件不具备不搬迁、方案不周密不搬迁、政策不到位不搬迁,使移民群众时时刻刻感受到各级各部门饱含深情、细致入微的人性化安排。
“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郏县移民局局长龚琳介绍说,郏县的移民安置点马湾村离县城仅几公里,而且是原许昌的粮食基地。移民安置后,县里组织20多个企业到新村招聘,马湾村的800多个移民劳动力当场被招走400多人,还有400多人也分别被县城和沿海城市企业招走。经调查,移民搬迁后的收入比移民前提高20%左右。
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王小平向记者“传经”:移民稳定与否,只要看和当地人的通婚情况就可以有个初步判断了。淅川县马蹬镇曹湾村移民到社旗县晋庄镇仅半年时间,已有6个移民青年在新住地找到了对象。今年5月4日,唐河县举办了“百对移民新人集体婚礼”。据统计,南阳市内安置的移民,至今已有396个移民青年和当地人通婚,且大多数是本地姑娘嫁了移民郎。
南水北调,世纪工程,千秋伟业;移民搬迁,国家行动,波澜壮阔。国务院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工作稽察组认为,河南省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成功经验,不仅是我国水库移民迁安史上的创新,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宝贵财富。河南省委、省政府总结,移民迁安精神已经成为干好各项工作的精神财富。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干不好的事情。
这种精神的实质就是:“心中永远装着人民群众”。
(摘自人民日报 记者罗盘 曲昌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