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时代巍峨丰碑 升腾渠首崭新希冀

发布单位:办公室

时间:2011-08-26

点击数:


——淅川县和谐大移民的荣耀历程与精神启示

移民搬迁车队行驶在淅川县蜿蜒的山路上

南阳市委书记李文慧(左一)在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左二)陪同下到厚坡镇陈庄移民新村进行调研

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左一),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宋超(右一)在滔河乡张庄村移民搬迁现场

南阳市市长穆为民(左二)在淅川县委书记袁耀生(左一)陪同下在大石桥乡移民村调研

 
淅川县县长马良泉(左),县委常委、县政法委书记王培理(右)在盛湾镇河扒村现场指挥移民搬迁

 
万人空巷送移民


“我和妈妈一样光荣”

 
 警民鱼水情

 
 明天到新家

    美哉,碧波荡漾丹江水!壮哉,南水北调大移民!

  两年前的八月,世纪大搬迁在淅川启动。河南西南部这个偏远山区小县,举世瞩目。背负超过三峡工程的搬迁强度,面对1.08万试点移民满怀眷恋的眼神,淅川给世界留下了一个凝重的问号。

  两年后的八月,世纪大搬迁尘埃落定。随着最后一批满怀豪情的移民迁居新家,此地又成了各大媒体的聚焦点。这次,淅川给世界画下了一个闪光的叹号。

  南水北调,千秋伟业;移民搬迁,波澜壮阔。四年任务,两年完成。淅川县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16.2万移民中,15.26万库区农村外迁移民全部实现了安全、顺利、和谐搬迁。剩余的0.94万投亲靠友分散安置和郑州市安置的4个社区移民将在今年10月底前全面完成移民搬迁任务。

  一个时代的奇迹,从此载入史册;一座不朽的丰碑,从此巍峨屹立!

■ 担当历史使命——

永葆激情直面最难搬迁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泽东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最初构想。 

  1958年,丹江口水库大坝破土动工。到1976年渠首工程竣工,淅川362平方公里沃土沉入水底,20.2万移民或后撤,或远迁。 

  2002年,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启动。随着丹江口大坝加高,淅川又将献出13.1万亩良田,占全县人口1/4还多的16.2万移民,再次舍家为国! 

  淅川移民大搬迁,始终牵动着上自中央下至地方领导的心。

  为让京津人民尽快喝上丹江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决定移民迁安“四年任务,两年完成”。作为河南唯一的移民迁出县,淅川随之迎来前所未有的搬迁强度——三峡移民时,农村移民近40万人,先后搬了18年。而淅川的16.2万名移民,却要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完成搬迁,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空前绝后。

  面对使命特别光荣、任务特别艰巨的“国家大考”,淅川把移民工作作为全县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大员靠前指挥,领导率先垂范。广大移民干部胸怀无上荣耀的使命感,充满激情投身移民迁安国家行动。

  淅川县委书记、县移民指挥部政委袁耀生,最为牵挂和熟悉的地方,就是移民村。他跑遍了淅川县的168个移民村,把乡村当做办公室,及时化解了一个个矛盾,被亲切称为“移民书记”。在首批大搬迁最忙碌阶段,他在40℃的高温中一天三过丹江,跑遍6个乡镇。疲劳过度的他,病了半个月。天天晚上输液,白天还准时出现在移民村。病好时,竟然瘦了6公斤。

  为了按照市场价提高建房补贴款,他数十次赴郑州、奔武汉、上北京,最终使补偿标准增加10%;由于历史原因,库区移民渔网渔具等未被列入补偿范围,他先后三次带队调研这一问题。渔民住地分散地形复杂,一次为了靠岸,他被风浪打进水中,幸亏岸滩水浅,被乡亲拉了上来。最终,渔网渔具被纳入实物补偿范围……几年间,申请新增的补偿项目和提高项目补偿标准涉及11项,为移民群众直接增加了近2.6亿元的实惠。

  淅川县县长、县移民指挥部指挥长马良泉,大搬迁期间披星戴月奔走于移民乡村之间,最忙的一天,行程达1000多公里;时间最长的一次,46个小时没合过一次眼。

  大石桥乡东岳庙村搬迁时,面对突来的大暴雨,马良泉冲进现场,指挥抢险队员紧急转移移民群众。最后,群众被全部转移到安全地方,他却浑身是泥,瘫坐在地。盛湾、香花、仓房3个镇渡江搬迁时,他与移民干部一起手拉手形成防护墙,保证乡亲们安全迁往新家。

  作为县移民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县委副书记、县纪委书记宋超是一个超级“工作狂”,被称为移民“超人”。他说:“我本来就是移民的儿子,不给移民办事,愧对祖先。”他的车一个月就跑了8000多公里,只去了两趟南阳,剩下的都是在乡镇跑。

  移民过程中,哪里有摩擦,宋超就会出现在哪里。盛湾镇鱼关村移民群众因为一点小事闹别扭,就抬着棺材阻挡搬迁道路。深夜赶赴现场后,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还帮助移民把棺材抬走。

  ……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淅川县领导一个个勇挑重担、身先士卒,鼓舞全县移民干部永葆激情、拼命工作,不仅如期顺利完成搬迁任务,而且实现了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国家大考”中,淅川向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以及渠首人民交上了一份漂亮答卷。

  启示:困难是战斗力、凝聚力最好的试金石!面对史上最难移民大搬迁,淅川县委、县政府把党和人民赋予的职责看得比泰山还重,化挑战为机遇,视压力为动力,经受住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渠首和谐大移民的伟大实践证明——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是干事创业激情的源泉。敢负责,方能放开手脚,奋发有为!有担当,方能挑起重担,大有作为!

 锤炼执政能力——

夯实堡垒合力攻坚克难 

  2010年8月12日,永载大搬迁史册的日子:一天完成 7批1146户5236人搬迁任务,创共和国水库移民单日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强度最大的纪录!

  面对引领丹江口库区大搬迁的“渠首速度”,不得不赞叹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力量:万众一心、凝聚合力,攻坚克难、战无不胜!

  正如袁耀生所说:“淅川县移民大搬迁如此顺利,得益于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得益于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

  ——创新激励机制,干部一线建功业。淅川县委、县政府响亮提出“在复杂环境中锤炼人,在艰难挫折面前磨炼人”口号,把移民迁安作为锻炼和考验党员干部的平台,注重在移民工作中发现、培养、使用干部。建立移民工作目标考评管理和奖惩办法,试点移民和第一批移民中,全县400多名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优秀共产党员受到隆重表彰。

  ——筑牢基层堡垒,配强班子展活力。移民能否“搬得出、稳得住”,村级党组织至关重要。组织部门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引导群众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同志选到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岗位上来。马蹬镇吴营村“两委”班子涣散,造成建房监管工作不力,群众经常上访。组织部门摸底调查后,调整一名退伍军人担任村支部书记,使该村由落后村一跃成为先进村。

  ——践行光荣使命,一个党员一面旗。淅川先后开展了共产党员责任区活动、党员活动日活动、“百个英雄群体、千名先进个人、万家移民示范户”争创活动等,使基层党员干部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为民服务意识得到加强。全县各移民乡镇先后设置共产党员责任区1300个、责任岗位1.2万个。上岗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和团员青年达1.1万人,从政策宣讲、矛盾调解到搬迁帮扶,他们时刻冲锋在前,成为移民村一面飘扬的旗帜。

  “不伤、不亡、不漏一人”的移民大搬迁证明,在这次充满困难和挑战的“大考”中,淅川县各级党组织经受住了决策能力、执政能力的考验:

  ——展现较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动员广大干部走出机关、深入库区,形成强大的搬迁工作合力。组建300人精干力量组成移民搬迁应急分队,还从乡镇直属单位、非移民村中抽调4000多人成立乡镇搬迁服务队,从74个县直单位中抽调960多人参战大搬迁,与移民户建立“一对一”帮扶。

  ——展现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创国内移民工作先河,成立了搬迁指挥中心,同时在移民乡镇、移民村分别成立前线指挥部、分指挥部,缔造了“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搬迁秩序和奇迹般的“渠首速度”。各乡镇先后创出“六到户”工作法、“五到位”人口核定、“步步为营,层层把关,户户签字,一步到位”的新村建设办法、“轻装搬迁”、“以奖带迁”等。

  ——展现较强的社会资源整合能力。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不讲代价,全力支持与服务移民迁安。公安部门累计出动警力6200多人次;交通部门清除路障1.5万余处,挖补路面8万余平方米;航运部门购置救生衣1000余件;电力部门架设临时电力线路120条60.2千米,拆除电力线路84条56千米;卫生部门现场诊疗5500多人次,就连致力于法律服务的淅川县检察院,也专门成立了“移民搬迁小组”,抽调了解基层、熟悉农村的50多名干警到移民村所在地,及时与所分包的搬迁户进行对接,排查了解移民户情况……

  启示:移民迁安过程中,淅川县通过强化基层特别是乡村党组织建设,构筑起一个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战斗堡垒。这,正是渠首和谐大移民的政治保障!

■ 彰显政治文明——

以人为本推动幸福移民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移民到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亲情血脉和社会关系断裂,生活方式猝然改变……水利水电工程中的非自愿性移民,被世界公认为“天下第一难”。

  更何况,淅川历史上的移民阴影,一直笼罩在人们心头——特殊历史时期实行的是“以水赶人”、“先迁后安”政策,移民们肩挑手提,扶老携幼,含泪离开家园。特别是迁往青海的移民,受气候条件、政治运动、自然灾害的影响,有5340人死于青海或者返迁途中。

  心含隐疼,库区群众势必产生不愿搬、不敢搬的顾虑。加之,此次移民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开展的,迁安两地空间跨度大,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异,农民自主意识、维权意识普遍增强,各种利益问题和矛盾纠纷交织。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淅川县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迁安工作的第一价值取向,叫响“把百姓当父母、视移民为亲人”口号。在大搬迁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充分尊重移民意愿,组织移民全程参与,最大限度维护移民合法权益。

  ——透明宣传立体化,深入人心解顾虑。移民干部深入移民村,广泛开展“六讲八比对”宣讲活动:讲意义、讲大局、讲形势、讲政策、讲法制、讲安置地奉献,比土地、比区位、比补偿、比规划、比补助、比发展环境、比发展前景、比过去移民政策。利用电视、报纸、网络、标语等载体,立体化宣传有史以来最好的移民政策,2011年以来淅川已接待国内外媒体记者上千人次。

  ——移民政策严执行,阳光操作保公平。管好用好每一分移民养命钱,实行“五支笔”联审。工程承包拨款申请,需经工程指挥、移民专干、乡镇财税会计、移民工作站长及乡长共同审核签字。涉及移民切身利益的移民身份认定、实物指标登记、补偿资金兑付等,都予以公示。

  ——落实移民参与权,发扬民主尊民意。在移民安置点选择、安置房屋建设等问题上,切实保障移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组织各个移民村选举移民代表,组成移民迁安委员会。进城方便不方便,耕地远不远,房子质量行不行……没有代表的签字认可,下一道工序不能进行。

  ——保姆式全程服务,让亲人顺心搬迁。移民搬迁过程中,从孕妇、危重病人等特殊人口护送到货物装卸,从搬迁途中饮食免费供给、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到搬迁后免费提供一周生活用品,从生产生活问题解决到帮扶就业、发展致富……移民群众没有想到的,移民干部都想到了;移民群众不敢想的,党委、政府不仅想到了,而且做到了。

  春风化雨,广大移民变“要我搬”为“我要搬”,积极支持搬迁。西岭移民的转变便是明证。2010年3月至4月,近2000位移民打着横幅,把淅川通往湖北十堰的交通要道堵得严严实实。今年大搬迁,他们却打了头阵。如此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被称作移民史上的“奇迹”!

  启示:只有落后的工作,没有落后的群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移民,是采取行政命令和政府单方面决策的方式进行,现在则是把情系移民、以人为本作为切入点和落脚点。随着移民主体地位和幸福感的提升,“要我搬”顺理成章跨越为“我要搬”!

  转变领导方式、突出为民理念,公开透明、依法行政、发扬民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渠首幸福大移民,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是对群众路线的深化发展,是对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贡献!

■  孕育移民精神——

渠首崛起注入不竭动力

  为了一江清水济京津,淅川库区儿女挥泪拆家园,弃产业,舍父母,别亲友,带着无尽的乡愁,离别故土建新家。

  在16.2万的搬迁人口中,历经多次迁移的移民并不少见。仓房镇沿江村移民何肇胜,有着52年的奉献史,就是淅川移民的“活标本”。1959年,何肇胜迁到青海。由于自然环境恶劣,1961年被迫返回老家。1966年,一家人又搬到湖北荆门。3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再次返迁回淅川。

  在没户口、没耕地、无房栖身的情况下,何肇胜一家老小靠吃野菜和山果过日子。因他们和其他返迁移民沿江而住,就起了个“沿江村”的名字。“搬到到哪儿都是中国人。”何肇胜的淡定,令人心酸。今年6月28日,他们一家第三次踏上离乡之路,搬到千里之外的新乡市。

  香花镇刘楼村移民赵福禄,10年前在丹江边开了个小饭馆,专做丹江鱼,后来生意越做越大,饭店档次逐步提高。搬迁前,他的饭店和宾馆营业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资产500多万元,年收入80多万元。正当他生意红火时,却面临着搬迁的命运。

  而安置地是邓州裴营镇,那里不临江不沿河,是个普通的平原农业区。刚开始,赵福禄不愿搬,不愿放弃辛苦打拼出来的事业。但经过县、乡领导干部的谈话,知道了国家政策后,他毫无怨言,决定搬到新的地方从头开始发展。随后,赵福禄带头签了搬迁协议。很快,全村移民都签了协议。   

  移民为国作贡献,干部为民拼命干。许多移民干部说:“当今时代,没有哪个国家的民众像他们那样,长期承受着贫困、煎熬,而又识大体、顾大局。”只有带着感情去工作,把移民安置好,才能对得起移民。

  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副县长王培理,足迹遍布渠首每个移民村组,一年在家时间不超过15天,被称为“难找县长”。梦里梦外,他想的都是移民事,常在梦中茅塞顿开,一骨碌坐起来记下服务移民的又一个细节。因到现场解决一个移民上访问题,他在混乱中挨了几记重拳;在盛湾镇马山根移民村查看搬迁准备工作时,超负荷工作的他突然大汗淋漓,晕倒在地。

  县政府党组成员、移民局长冀建成,总说自己就是移民的娘家人,要当好移民的贴心人、代言人。为了滔河乡周湾村一户特殊移民的身份问题,他跑十堰、下武汉,多方调查,积极协调,最终使一家14口人的移民身份得以确认。为了维护好移民的利益,他先后30多次上郑州、跑北京,为移民多争取到上亿元赔偿款。

  淅川县检察院抽调百名检察官组成7个分队,深入到移民村宣传法律知识和移民政策,倾听移民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所需所盼。检察长李毅要求走访中排查出的矛盾,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不能给予解决的,及时转交相关职能部门,跟踪监督办理。 连续五个月的“大走访”,检察机关共走访移民8000户3.2万人,调解移民群众矛盾纠纷1000余件,救济贫困移民60余家。

  曾在老山前线荣立三等功的老城镇移民干部安建成,分包着该镇安洼村移民搬迁工作。2010年6月29日,当他指挥推土机推平货车入户道路时,驾驶员无意中蹭了一户移民家的坟边。对方一把揪住他的衣领,不由分说地抡起巴掌就朝他脸上打,并要求他在祖坟前磕头赔罪。为了移民工作大局,安建成强忍泪水,到对方祖坟前添土、烧纸、放鞭炮,并当着众人的面,跪下双膝在坟前连磕三个头。

  启示:移民群众精神感人,广大移民干部同样可歌可泣。他们和移民乡亲一起,奏响了豪壮入云的大搬迁之歌。

  碧波浩荡的丹江水,凝聚的是渠首奉献情。一户户移民搬走了,但一种与南水北调工程相生相伴的移民精神,正在渠首大地汇聚而起,那就是: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精于服务、乐于奉献!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推动伟大事业!渠首移民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不仅为淅川“后移民时代”跨越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而且对社会转型期我们党如何执好政、掌好权、用好权、服务好广大群众也提供了借鉴。

                                   (摘自河南日报 记者阙爱民  通讯员杜斌  张本贵  高帆)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